茶叶古代怎么吃( 四 )


明代后 , 由于制茶工艺的革新,团茶、饼茶已较多改为散茶,烹茶方法由原来的煎煮为主逐渐向冲泡为主发展 。茶叶冲以开水,然后细品缓啜,清正、袭人的茶香 , 甘冽、酽醇的茶味以及清澈的茶汤,更能领略茶天然之色香味品性 。
明清之后 , 随茶类的不断增加,饮茶方式出现两大特点:一 , 品茶方法日臻完善而讲究 。茶壶茶杯要用开水先洗涤,干布擦干,茶渣先倒掉,再斟 。器皿也“以紫砂为上 , 盖不夺香 , 又无熟汤气” 。二,出现了六大茶类,品饮方式也随茶类不同而有很大变化 。同时,各地区由于不同风俗,开始选用不同茶类 。如两广喜好红茶,福建多饮乌龙,江浙则好绿茶,北方人喜花茶或绿茶,边疆少数民族多用黑茶、茶砖 。
###其它资料参考###宋人在茶里面放姜、放盐在北方已经成了一种惯习 。
汉代以前 , 茶是作为药材或食材使用的 。吃茶吃茶,是真的把茶吃下去 , 而且可以吃得很饱 。
据记载,宋代北方人饮茶的习俗承袭于唐代,那时的老百姓 , 会将姜盐桂椒等材料加入茶里喝掉 。不过当时的南方人却不太这种接受得了这种口味 。
大文豪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对于北方人喝茶的这个习惯,就作诗吐槽过:“又不见北方俚人茗饮无不有,盐酪椒姜夸满口 。”
不过东坡本人还好,虽说不上喜欢,但也并不反感 。酷爱喝茶的东坡,一生留下了众多咏茶的诗篇,也说到过茶中加姜的事情 。当时苏轼在山东吃的茶里,据说还放有芝麻,而且是先放在盆中加以研磨,之后再放入姜、盐去煮 。
扩展资料:
历代饮茶习惯
汉代:没有太多史料记载,但公元前59年,王褒在《僮约》中的记载 , 反映了当时煮茶、买茶的情景 。
三国:张揖《广雅》说:当时饮茶方法是“煮”,是将“采叶作饼”的饼茶,烤炙之后捣成粉末 , 掺和葱、姜、橘子等调料,再放到锅里烹煮 。煮出的茶成粥状,饮时连佐料一起喝下 。
明确指出茶叶是作为醒酒的饮料饮用的 。这种方法一直延续到唐代 。
唐代:唐朝人喝茶全是煮 。先用茶碾子把茶砖碾碎 , 碾成粉面状的茶末,再用茶罗把茶末过滤一下,把茶末投放到滚水里 , 像煮饺子一样煮上三滚,最后喝那一锅茶汤 。唐朝,上流社会拒绝瓷器,喝茶多用铜碗、银碗或者金碗 。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宋代茶人:点茶拉花、“卡布奇诺”老祖宗早就玩过了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 细数各个朝代茶文化 宋代最讲究

###其它资料参考###中国人饮茶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悠久的,不过在宋朝以前,与其说是饮茶 , 不如说是吃茶来的确切 。
唐代以前,喝茶方法主要是生煎羹饮,茶里面还会加盐、葱、姜和枣等,喝茶有点像吃点心 。唐代开始,由陆羽定型的茶事就趋于成熟了,主要形式是煎茶 。煎茶虽然风雅,却是一件麻烦事,光是《茶经》里介绍的煎茶器具就有很多种,比如茶匙、茶罐、茶盏、茶碾、风炉等 。此时流行饼茶,但饼茶不能直接饮用,须经过炙、碾、罗三道工序加工 。炙就是用夹子夹住饼茶靠近明火烘烤,等饼茶内的水气挥发 。碾茶就是用碾子将茶叶碾成粉末 。碾碎后的茶末还要用绢或纱做的筛子筛过,就叫作罗 。煎茶也分两道工序,即烧水与煮茶 。煎茶对火和水的要求也挺高的,最好的燃料是炭,有的书里还要求用松针 。水须活水,泉水是最好的 , 河水次从,井水最差 。后人还将水分为八品:源泉、石流、清寒、甘香、灵水、异泉、江水、井水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