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饮茶以什么茶为主( 三 )


因点茶的汤花追求白色,所以黑色的茶具方便观察汤花的形态,会形成黑白强烈的对比效果 。兔毫的纹理也容易让点茶者产生“咬盏”的清晰视觉效果 。白色汤花在黑色茶盏中移动的时候,有白色汤花稳稳“咬盏”慢慢移动的感觉,形成生动有趣的动态景象 。
兔毫盏的色泽和厚重感中还蕴含着古朴典雅的生活气息 , 黑色沉稳,釉色的温润晶莹,釉面下还有不规则的和弯弯曲曲的形状宛如山川的图像,图像与兔毫盏融为一体 , 给人一种古朴、沉稳、优雅的美感 。
七汤点茶法,分七次注水,每一次注水,都有着严格的要求 , 如周回一线,定点注水和吊水线等方式,只有严格点注,汤花才能达到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和周回旋而不动的要求,才能点出真正的好茶 。
七汤点茶法从一汤开始灿然生出“疏星皎月”的自然景象 , 二汤击拂出“珠玑”渐落的茶汤形状 , 三汤后“云雾”慢升 , 四汤结“浚霭”和“凝雪”,最后盏中出现“乳雾” 。
宋人在点茶时,通过利用自然的审美方式去挖掘点茶的美学内涵和精神内涵,从单纯的点茶活动去感悟大自然的物像美,将艺术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形成一种美与天然相互依存的状态 。整个点茶过程的乐趣和情趣,通过自然和物像的体现跃然而出 , 让人只读文字就能迅速捕捉到感受到点茶的美感 。
宋代的点茶是宋人智慧的结晶,对人们现代的茶艺的学习、传承、茶美学建设有着很强的推动价值 。我们可以结合宋代点茶的方法、技艺和茶艺审美方向来创造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茶仪轨、行茶形式,还可以推动现代中国茶文化、茶美学的发展,继而形成具有中国当代茶道特色的点茶形式 。

###其它资料参考###唐代,茶叶已经很普及;因茶味甘而香,能振奋精神,当然大受欢迎 。唐玄宗时有一位名叫封演的进士 , 在"封氏见闻记"上说:"玄宗开元中,泰山灵严寺之降魔大师普及禅教,当他坐禅时,祗喝点茶 。於是一般人竞相仿效,都把茶当作饮料用,遂成风俗 。"嗣後从山东传到唐代国都长安 , 而长安城内开设茶馆者 , 不问道俗 , 凡是付钱的都可以饮用;至於茶叶的来源,都从江淮一带用船车运过去,种类繁多 。
此外 , "杜阳杂编"载有唐文宗常请学士们进入内廷 , 研讨经义典籍,下令宫女准备茶饮赐予学士 。由上二例可知,在唐朝,不管是朝廷文武百官,或是贩夫走卒 , 茶是普遍的饮料了 。正如陆羽<<茶经>>六之饮上有一段:"茶随时代之不同而使用日广,世俗浸润,国朝盛行,两都、荆州、渝州诸地,已成每家之饮料 。"
事实上真正使茶由药用、饮用变为品饮,并且由一种习惯、爱好、生理需要升华为一种文化、一种修养、一种境界的 , 应该归功于一位伟大的人物和一部伟大的着作,这就是陆羽与他的<<茶经>> 。<<茶经>>的出现是茶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它造就了唐人热烈的生活情调以及丰富浓郁的社会风采 。从此以後,唐代的茶业充满活力,气象万千;茶产日兴,名品纷呈;饮茶之风,遍及朝野;茶叶贸易,十分活跃;封建茶法 , 应运而生 。不惟如此 , 它也开启了以後茶文化异彩焕发的局面,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所谓“吃茶”是将茶与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熬成粥吃,在唐代已经非常流行 。陆羽在《茶经》中就记载了这种吃法 。
大唐时期“茶道”的出现表明,饮茶已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还是一种境界,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