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界千姿百态,花果甚多 。有玲珑小巧的茉莉,有雍容华贵的牡丹,有味鲜沁脾的荔枝,有味虽酸涩而能治病的山楂……
但古代医者最爱的是“杏林” 。这不因杏花纤丽、杏仁味美;也不因杏的叶、花、仁枝、树皮、树根都可入药,而是因为它象征着一种“施药济贫”的精神 。自古以来,“杏林精神”在医林中闪烁着灿烂的光辉 。
“杏林”出于何家何典?医者为什么酷爱“杏林”?
话要从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三国说起 。据说当时有个名医叫董奉,字君异,侯官人 , 医道精湛,长期隐居庐山,为人治病,分文不取 。但有个条件:凡重病号被治愈的,必须在他的园子里栽种五株杏树;轻者被治愈的,也要栽种一株 。
年复一年 , 董奉的园子里栽种的杏树,竟达十万多株,嫩绿竟秀,郁郁葱葱 。数年之后,红杏累累,结满枝头 。董奉便在茂密的杏林丛中建起一间“草仓” 。
他对人们说:要买杏的,不需付钱 , 只要拿一器谷子放置仓中,就可以自己到园里取一器杏子回去 。每年董奉以杏换得的谷子,堆积满仓 。这些谷子他不是自用,而是“以济贫民" 。每年受济者达两万余人 。
从此以后,“杏林”美名誉满天下 。“医林”一语被“杏林"所代替 。历代许多医者不爱突兀奇石,不爱香花异草,偏爱“杏林”,以杏自喻,以杏自号,以杏为书名,以杏为颂语 。
单说明代医家,就有许多酷爱“杏林”的佳话:
名医郭东,避城市 , 居邑北九阳洞山下,种杏千余株,“隐然若仙家" 。
郑钦谕“家有杏圃” , 病人“馈遗所入,辄以济人” 。
范应春不仅“随所求治,酌方与之,不计其酬”,而且取董奉种杏故事 , 自号“杏庄”,著有《杏庄集》十卷 。
金有奇治病的目的 , 是“赖以生” 。病人“裹粮踵谢,却弗受” 。他的著述,自题为《杏春斋集》 。
曹秉铉治病不避危险 , “不取其值” 。他的医集也自号《杏园医案》 。
江文照“救人不取财利",人们赞他“诚杏林之翘楚也” 。
江德泮“施药济贫”,数子也都“医治世人”,人们赞曰:“迄今杏成林焉" 。
明代书画家赵孟頫病危 , 被当时名医严子成治愈 。赵氏为了赞扬其医术精湛,特作《杏林图》并孙思邈像赠之 。
【杏林是谁的代称 医学界为什么叫杏林】 王士贞在《题萱寿太医邢生母》诗中,也以“杏林”为赞语 。诗中道:“橘井汲后绿,杏林种时红” 。
病人赠送给医生的匾额,常书:“杏林春暖",“誉满杏林”,“功满杏林”等 。对联也常有“董氏杏林凭虎守,苏家橘井有龙蟠"等诗句 。
“杏林”二字 , 也常为医药团体,刊物名称,药房 , 店号使用 。如“杏林医学社”、《杏林医学》、《杏林丛录》 。日本汉方医学界也喜用此典故作为颂语,并作为医药团体、刊物名称,如“汉方杏林会”等 。
从上说来 , 与其说医者爱“杏林”,不如说医者爱“施药济贫”、“救死扶生”的“杏林精神” 。这种精神是我国民族传统之光,熠熠不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