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亿人的血压在三天内经历了两次大反转


2亿人的血压在三天内经历了两次大反转

文章插图

2亿人的血压在三天内经历了两次大反转

文章插图

2亿人的血压在三天内经历了两次大反转

文章插图


出品 | 虎嗅医疗组

作者 | 陈广晶
编辑 | 陈伊凡
头图 | 视觉中国
你高血压吗?
2亿多人的答案在三天之内经历了两次大反转 。
11月13日,国家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等多家学术机构联合发布了他们共同制定的《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其中第一条就是建议将中国成人高血压的界定标准从原来的140/90 mmHg下调至130/80 mmHg 。
这也令一大批原本血压不高的人,直接成了高血压人群 , 其中还不乏吃药、运动、节食历尽千辛万苦刚刚把血压降下来的 。
按照《指南》中引述的全国调查数据,新增高血压人数将达到2.43亿人 , 且以18岁至54岁的年轻人为主 。
加上原有的2.45亿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总人数近5亿人 。
消息一出,大众、媒体纷纷调侃“今天你高血压了吗?”
相比舆论界的其乐融融,医学界内部反应就有点激烈了 。
“新标准”公开的第二天(11月14日)中国高血压联盟的多位专家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接反对标准调整,怒斥现在下调诊断标准“没有充足证据”“还不到时候”“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性”,甚至有临床医生直接表态:“不会用新的标准” 。
到11月15日,国家卫健委在官微公开回应:国家未对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进行调整 。
就这样,2亿多“新晋高血压患者”又“痊愈” 。高血压诊断标准调整也成了一场乌龙 。
但是问题似乎并没有真的解决 。健康的血压是多少,血压在130~139mmHg/80~90mmHg之间到底算不算高?高血压诊断标准调整之争到底在争什么,背后又是谁在焦虑?
一场延续近百年的争执
高血压诊断标准调整一直在艰难推进,大家都在探索,血压数值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线会影响健康?
1945年的某个清晨,美国第32任总统罗斯福忽然感到后脑勺一阵剧痛,随后失去了知觉 。
15分钟后,总统的医生测量发现,罗斯福的血压值已经高达300/190mmHg,当时没有有效疗法,很快不治身亡,死因就是高血压引起的脑溢血 。
罗斯福死亡前的最高血压是320/200mmHg!而在此前一年时间里,罗斯福的血压几乎都在200/100mmHg以上 。
从今天的视角看,他是一直坐在“火药桶”上的 。在当时,却没有引起总统医生的任何警觉 。
但是这不能怪这位医生,因为即便是罗斯福去世后,美国教科书中的血压标准还是高达210/100mmHg 。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并不是金科律例,历史上已经有过至少三次调整 。每一次调整都非常艰难,而且伴随着持续而广泛的争议 。
美国的商保公司在1930年代已经向血压超过140/90mmHg的投保人收取更高的费用 , 但是全球第一个高血压诊断标准直到40多年后才确立,而且是160/95mmHg 。
在相当长时间里,很多国际顶级临床专家都认为高血压并不是疾病,而只是衰老的代价,没有症状不需要治疗 。研究者试图证明食用谷物、水果,以及禁用盐等饮食方式调整 , 能够降低重度甚至是恶性高血压 。
罗斯福的死震撼了学术界、医学界 。恰逢当时磺胺和青霉素等抗菌药问世 , 人类可以暂时从与微生物的缠斗中解脱,把更多精力用在非传染病的研究上 。肿瘤、心血管病等都相继列上日程 。
美国国立心肺及血液研究开展的心脏研究(Framingham Heart Study,简称FHS),也是在这一时期启动的 , 也拉开了高血压诊断标准数十年争论的大幕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