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原生家庭决定论”是扯淡?】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现在假设你是一位中学校长,学校正在招聘老师,有这么一位老师的简历进入了视野:
他今年32岁,毕业于清华大学,是个帅气小伙;
他毕业后曾短暂创业,但两次都因为没有吸引到足够的资金而全部失败;
之后拿到教师资格证,进入一所中学教数学,很快做到了学科带头人的水平;
背调显示,这位老师性格有些古怪,前同事普遍反映跟他比较难共事;
有学生家长反映这位老师讲课语速太快,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进度;
也有家长说,孩子特别喜欢这位老师的讲课风格,换这位老师教数学之后成绩提升明显;
这位老师在此之前已经换过3所学校,他在任何学校都没有任教超过3年;
据调查,但凡这位老师带过的班,平均数学成绩一定是全年级最好的 。
你看,这是一个特点非常鲜明的候选人,咱们概括一下大概是:业务水平过硬,但是软性的方面不太好管理,而且好像特别有自己的想法,在哪儿都呆不长 。
那么现在,作为校长的你该怎么决策呢?
文章插图
这其实是一个典型的,关于信息复杂性的情境,你要做一个决策,摆在你面前的信息一定是指向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方向 。
尼克·查特在他的代表作《思维是平的》一书中就探讨过类似的问题,人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总是会选择其中一部分信息,然后忽略另一部分信息,然后自己编一个有逻辑的故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脑补 。
一个最大的误解是,人们会以为当自己在一堆信息中选择了一部分,然后做出了一个决策,这个过程是理性的,其实,我们只能管这个叫情感体验 。
情感的部分在哪儿呢?在我们的大脑实现了一种愉悦感,而这种愉悦感来自于“我做出了决策” 。
我们不妨回忆一下,当两难问题摆在面前,我们真的有仔细比对过吗?我们真的有追求尽量精确的结论吗?并没有,这时候我们总是诉诸直觉——
我也说不清楚自己是怎么判断的 , 但是我脑补了一套逻辑 , 我给自己讲了一个自圆其说的故事,而这种感觉 , 是很爽的 。
人就是这么自信,而且显然是过度自信 , 比如刚才那个招聘老师的情境 , 仅仅是列出来的那些信息 , 都还不够校长在脑子里编故事……
还差了些什么呢?
比如我们这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什么?是追求实际的分数,还是课堂氛围,还是别的什么?
这个老师不太好相处,是说他和年长的老师有点合不来,还是说他和同龄人都说不到一起去?然后现在我们这个学校里,老师的年龄结构如何呢?
说他在哪里都干不长,那每一次离职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呢?真的都是他本人的问题吗?
诸如此类吧,为什么我们说决策这件事很难,因为总有我们考虑不到的角度 , 或者即便我们想到了,有些信息我们也拿不到 。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现在校长决定要这位老师,你觉得这位老师取得成功(比如受学生同事的喜爱、又或者任职终于超过了3年……)的概率有多大?
文章插图
先说结论:无论你怎么回答,这个答案都是胡诌 。
为什么呢?我们来说一个跟“预测”有关的真实案例 。
相关经验推荐
- 美媒:担忧被击落后泄密,美国研究改装乌克兰寻求的“灰鹰”无人机
- 群内得知豫籍返乡大学生在郑隔离免费 ,“学成归来,为郑效力!
- 格力员工持股计划被“嫌弃”,首期30亿弃购近20亿,员工希望先补缴公积金
- 清华学生谈“北大韦神”,直言根本不是一个层次,哪有资格去评价
- 银杏树长的快不快 银杏树为什么长得很慢
- 《海岸村恰恰恰》为什么这么火,《海岸村恰恰恰》剧情讲的是什么故事
- 玲娜贝儿为什么叫川沙妲己,玲娜贝儿是什么动画片里的角色
- 小学数学“教材插图”惹争议,人物画像眼神诡异,模仿奈良美智?
- 俄媒称拉夫罗夫回应“戴苹果智能手表用苹果手机”:手表是华为的
- 特斯拉的刹车再次“失灵”,但这次应该能水落石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