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爱上学习的三大秘诀!

【让学生爱上学习的三大秘诀!】

让学生爱上学习的三大秘诀!

文章插图

1、教育者过度强调控制, “摁着牛头吃草”, 其结果就是大量孩子不爱学, 然后不会学, 然后更加不爱学, 如此恶性循环, 使得教育的生产力极为低下 。 2、除了释放束缚孩子主动性的“紧箍咒”, 激发孩子的兴趣, 无非有三种思路:一是感觉引导, 二是降低难度, 三是协助孩子发掘学习的快感 。 据全国养成教育总课题专家在北京市20多所学校的调查, 由于不爱学、不会学而烦恼的孩子, 初中达到了58.6%, 高中达到了72.4%, 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 。 这些孩子又不得不学, 长期压抑, 痛苦不堪 。 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 家长着急, 老师也着急, 可是我们也许忽略了, 最痛苦的是孩子本人 。 他能体会到周围所有人对他的不满, 能感知到周围所有人对他的失望, 这种痛苦即使是成年人也很难承担 。 厌学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癌症” 。 我们通过大量研究得出, 导致当前中国学生厌学有三个非体制原因: 一是教育者按照自己一厢情愿的教育设计, 迫使孩子们“就范”, 忽视甚至控制了人的主动性, 而进行被动教育, 造成孩子对学习产生消极抵抗的心理 。 二是教育者过于执著用大脑教育孩子, 而忽略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应另外一颗心灵, 这就导致很多老师和父母, 说的话都是好话, 但就是说不到孩子心里去 。 三是教育者过于迷信教育模式与技术, 或者盲目地把舶来的心理教育方法奉为圭臬, 而不是从生命发展规律出发, 顺其自然地激发生命本来的潜能 。 如果说教育是“生产人才”的事业, 那么类似以上三种产能低下的“生产方式”确实到了该彻底颠覆的时候了 。 或者说, 我们的教育到了换“发动机”的时候了 。 这个“发动机”就是----回归心灵深处, 回归到教育的本质, 建立“健康、自然、无污染”的教育价值观 。 我们知道, 对学习内容或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 叫做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生普通但神奇的“方向盘”, 对人的知识的增长、智能的提高、情感的调动、品格的形成、潜能的发挥等, 都起着巨大的作用 。 从社会角度来看, 兴趣是爱学、会学的重要基础, 是终身学习的人必不可少的重要素质 。 怎样把学习变成孩子内心真正的渴望, 是所有教育者最为困惑的问题 。 为孩子购置一些具有娱乐功能的学习机, 解决的仍然是表面问题 。 要真正地改变人, 必须从人的内心深处下工夫, 那就是----利用人的生命发展中的主动性规律 。 除了释放束缚孩子主动性的“紧箍咒”, 激发孩的子兴趣, 无非有三种思路:一是感觉引导, 二是降低难度, 三是协助孩子发掘学习的快感 。 如何进行感觉上的引导? 我们不妨举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在《教育的秘诀是真爱》一书中, 有这样一篇故事: 一位老人遇到了麻烦, 每天都有一些顽皮的孩子聚集在他家附近, 向他的房子扔石头 。 老人想了很多办法来阻止他们, 叫警察、打电话给孩子们的父母、大喊大叫地威胁他们, 但都不奏效 。 相反, 孩子们似乎更加起劲, 扔石头扔得更欢了 。 经过思考, 老人将孩子们召集到一起, 对他们说:“我现在慢慢地喜欢你们向我的房子扔石头了, 为此我愿意向你们付钱, 每人每天一块钱作为回报 。 ”尽管这个承诺在孩子们看起来很离奇, 但他们仍然非常高兴地接受了这个协议 。 于是, 孩子们每天都在约定的时间里来向老人的房子扔石头, 老人也如约付给他们每人每天一块钱 。 当孩子的学习能满足自己的好奇, 能收获美感和满足感, 不用别人催促和监督, 这种学习才是最有效的 。 这样过了几天, 老人又把孩子召集起来, 对他们说:“很抱歉, 最近我挣钱出现了一些困难, 我无法每天付给你们一块钱了, 每人每天付给你们五毛钱怎么样?”孩子们当然很不乐意, 但他们嘀咕了一阵子后还是接受了老人的条件 。 又过了几天, 老人再次对孩子们说:“最近我的挣钱状况实在糟极了 。 我连付给你们五毛钱也无法办得到, 但我还是愿意付给你们每人每天一毛钱, 你们看怎么样?” 孩子们很快交换了一下眼神, 其中一个打破了沉默:“别想得太美了, 谁会愿意只为了一毛钱干这种苦差使?”就这样, 孩子们再也不来扔石头了 。 一开始的时候, 孩子们扔石头是出于内在动力的驱使, 扔石头让他们觉得新奇、好玩、冒险, 因此, 那位老人越管, 他们就越逆反 。 可是, 从老人给他们第一笔钱的时候, 这些孩子扔石头的原因或者说动机就发生变化了, 他们所做的事情再也不是源于兴趣, 而是从内心的渴望转变为外来金钱的刺激, 当外来的刺激变得越来越小、甚至消失的时候, 扔石头的行为也就失去了激励因素, 其结果自然就可想而知了 。 这个故事并不新奇, 但我们可以从中洞见孩子内心变化的基本线索, 这也是吸引孩子从内心里出发爱上学习的基本线索----感觉引导 。 当孩子感觉到学习是为了别人, 无论是满足家长还是老师的要求时, 学习的动力就会降低;当孩子的学习能满足自己的好奇, 能收获美感和满足感, 不用别人催促和监督, 这种学习才是最有效的 。 降低难度是激发兴趣的不二法门 孩子不爱学, 还有一个关键原因, 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尝到甜头 。 而让孩子尝到甜头的唯一办法就是减少知识总量, 降低学习难度, 使孩子不断获得小成功, 尝到小甜头 。 在学习过程中, 把一个大目标科学地细分成若干个切实可行的目标, 每实现一个小目标, 就得到一次激励, 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 。 1984年, 在东京举办的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 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世界冠军 。 当采访人员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 他说了一句话:用智慧战胜对手 。 当时很多人都认为, 这个偶然跑到前面的矮个子选手是在故弄玄虚 。 马拉松赛是体力和耐力的运动, 只要身体素质好又有耐性就有望夺冠, 爆发力和速度都还在其次, 说智慧取胜确实有点勉强 。 两年后, 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米兰举行, 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参加比赛 。 这一次, 他又夺得了世界冠军 。 采访人员再次请他谈经验 。 山田本一不善言谈, 回答的仍然是上次那句话:用智慧战胜对手 。 这回采访人员没有再挖苦他, 但是对他的说法还是迷惑不解 。 十年后, 这个谜底终于揭开了 。 山田本一出版了自传, 在他的自传里这样说:“每次比赛之前, 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看一遍, 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 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 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 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 。 比赛开始后, 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 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 就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 四十多公里的赛程, 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过去了 。 起初, 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 我把我的目标定在四十公里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 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 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 ” 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 失败不是成功之母, 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反复成功培养天才, 反复失败培养庸才 。 人不是一步登天的, 而是在不断获得“小成功”中聚集成就感, 从而走向“大成功”的 。 如果学习的目标太高、难度太大, 孩子努力了还达不到, 失败几次之后就会失去继续努力的动力 。 理想的学习是“站着坐着够不着, 跳起来正好”, 不断尝到小甜头, 才可能逐步走向最终的成功 。 深入挖掘孩子学习的持久快感 追求快感, 是人的一种生活常态 。 人的快感是分两个层次的, 第一层次是满足以后的快感, 第二层次是深层次的快感, 即思维、学习的快感 。 对于教育而言, 一切快感都是自我更新后的思维快感 。 社会上流行的很多“快乐学习法”, 单边追求在“玩中学”的趣味学习, 是对学习本质的肤浅理解 。 古人说“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仿佛只要是学习, 就是“苦”的 。 现在也有很多人一提到学习, 马上就联想到“苦”、“累”、“枯燥”这些让人提不起兴趣的形容词, 似乎学习是件极痛苦的事 。 其实, 学习充满着快感, 只是这种快感是隐藏着的、深层次的, 需要慢慢挖掘, 细细品味, 才能享受得到: 1.充满发现的学习有快感 。 学习能让孩子发现新的事物、美的事物, 学会观察身边的点点滴滴 。 在不断的发现中, 人很容易获得满足和快乐 。 2.不断克服困难的学习有快感 。 真正的学习是对未知的探索 。 学习如同探险一般, 既充满浪漫新奇的体验, 也有意想不到的障碍 。 人只有不断探索攀登, 克服重重障碍, 才可能“修成正果” 。 每一次探险, 都会留下难忘的回忆, 这种回忆不仅是学习的成果, 更成为快乐的源泉 。 3.激发求知欲、释放潜能的学习有快感 。 每个人的学习潜能都是巨大的 。 当孩子界定一个目标, 专注而坚持地付出自己的努力, 整个人都将充满愉悦和激情, 如果能发掘出自己从未察觉的潜能, 取得相当的成绩, 成就感和骄傲感就会油然而生 。 4.为自己学习才有快感 。 学习是孩子的工作, 需要发自内心, 没有外力强迫的、为自己学习的人, 才可能摒弃依赖心理去自觉、主动地学习, 才可能真正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 学习的确是一件苦差使, 不付出努力和汗水绝不可能成功 。 深入的学习常让人感觉肉体的疲惫, 但对心灵而言, 却又意味着满足和快乐 。 所以, 学习的本质仍然是快乐的 。 这种快乐区别于将学习娱乐化所获得的表面的、短暂的快乐, 是真正的、持久的、深层次的快乐 。 一旦发现了它, 孩子就一定会乐学不疲, 不能自已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