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这碗腊八粥,就过年了


吃了这碗腊八粥,就过年了

文章插图

我家插蜡梅的罐子是个粥罐 。 前年腊八节的傍晚, 有朋友快递了腊八粥给我, 盛器就是这个罐子 。 当时, 我惊讶于腊八粥的瓷罐太奢华, 没想到后来派了插花的用场 。 其实, 蜡梅和腊八粥本来就是有交集的 。 蜡梅暄香远溢, 腊八粥温暖丰足, 都是肃杀冬季里的甜和暖, 都是辞旧迎新的喜和光 。
【吃了这碗腊八粥,就过年了】 《礼记》中把冬季的祭祀称为“腊祭” 。 渐渐地, 腊祭的农历十二月被称为“腊月”, 这个月份开的花是“腊梅”, 腌的鱼肉是“腊鱼”“腊肉”, 下的雪是“腊雪”, 初八这天煮的粥是“腊八粥” 。
在江南, 农历十二月正是蜡梅花开、腊肉晾起来的时节, 这个光景可能会遇到雪, 也可能没有雪, 不管雪会不会飘飘洒洒落下来, 一碗温暖的腊八粥总会如期到来 。
在杭州, 男女老少都很爱腊八粥, 这碗粥承载了美好的祝愿和安慰, 亲友们会相互赠送 。 灵隐寺、永福寺、香积寺、财神庙、胡庆余堂、张同泰、方回春堂……各大寺庙、老字号药房都会施粥, 抚慰大家疲惫一年的身心 。 腊八节, 施粥的人是心怀善意的祝愿, 领粥的人则是纳福和感恩 。 隆冬的杭州, 凌晨四五点, 很多杭州人走上街头陆续排队 。 赶到天光渐渐亮起, 百米长队也形成了, 这哪里是为了吃碗粥, 这是一份庄重甜蜜的仪式 。 尽管今年根据疫情防控要求, 改变了往年集中发放的方式, 而是由专人派送将罐装的腊八粥送到辖区敬老院、志愿服务站以及个别居民的家中 。 但不变的是, 在肃杀的冬日, 因为有了这碗腊八粥的点拨, 也变得甜美又生动 。
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载了当时制作腊八粥的原料:“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做粥, 谓之腊八粥 。 ”而现在各地腊八粥的用料不同, 杭州流行的口味是软糯香甜的甜味 。 花生、红赤豆、莲子、桂圆、红枣、蜜枣、芸豆、白果, 加上糯米、糖桂花和白砂糖是灵隐寺的经典配方;常见的米、豆之外, 加了人参、陈皮、枸杞、薏苡仁、枸杞的滋补款, 则是胡庆余堂的偏好, 讲究个药食同源 。 寺庙的寓意是积福, 药房的则重在温补 。
江南也有咸口的腊八粥, 比如苏州、扬州、常州等地, 会以大米、黄豆、青菜、芋艿、花生仁、豆腐干、油豆腐和着稻米煮成, 想来又是另一种风味 。 苏州人的鲜咸腊八粥, 要用大米、山药、栗子、银杏、香菇、胡萝卜、青豆、开洋、火腿、姜丝, 佐以料酒、盐、胡椒粉熬煮, 只看材料也让人口水直流 。
不论甜咸, 腊八粥总归是富足圆满 。 老底子里煮粥也很讲究, 一般要腊月初七夜里开始做, 各色米洗净、泡红枣桂圆, 样样耐心处理, 夜里用微火炖上粥, 直到第二天早晨 。 现在的人虽然没这么讲究, 但煮腊八粥终究要花点时间, 从泡发到熬煮, 慢火细炖中格外有仪式感 。
为什么要吃腊八粥?版本不一 。 寺庙煮粥源于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在腊八这天成道 。 佛教徒在这天供香烛, 熬“佛粥”以供佛, 还会散发给老百姓 。 腊八粥好味道, 又有好意头, 吃了寺庙的腊八粥, 让人感觉会得到菩萨保佑, 自然就广受喜爱 。 说起来, 胡庆余堂施粥的传统已经有100多年了 。 清同治十三年, 胡雪岩就在腊八节向杭州人奉粥祈福 。 不知道是不是从那时起, 杭州人就有吃药房腊八粥的习俗 。
不只老百姓喜欢这碗腊八粥, 出身贵胄的唐鲁孙曾在文章中讲过腊八粥, 清朝宫廷不仅煮腊八粥, 还会把粥分发给有功臣僚:“雍正藻饰增丽特地完制了一批白地青花的粥罐, 赏给近臣内戚 。 嘉庆步武前朝, 也做了一批五彩实花描金的粥罐赏人, 后来被人发现这些两朝特制的粥罐, 如果用来养殖矮枝芍药, 每天换水, 要比一般古瓷的尊晷, 可以耐久四五天之多 。 经人相互传说, 雍年、嘉庆时代窑烧的瓷罐, 都成了古玩铺的瑰宝啦 。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