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挖人”到“育人”,互联网靠校招能否治愈人才焦虑?

采写/陈纪英
有什么东西能让王兴、程维、张一鸣陷入“集体焦虑”吗?
不是资金 , 不是增长 , 不是竞争 , 是人 。
2017年 , 一场由品玩组织的三人对谈中 , 当主持人问到“你们的最大的焦虑来自于哪里?”时 , 三人不约而同给出了共同答案——“人才”和“团队” 。
时至今日 , 三家公司的市值已经逼近或者超越千亿美金 , 但“人才焦虑症”并没有完全缓解 , 也许“不差钱” , 但未必“不差人” 。
解决焦虑的唯一方法 , 是尽早下手——根据教育部的统计 , 202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有望超过1000万 , 过去一个月 , 阿里、美团、京东、今日头条等陆续下场 , 纷纷启动“史上最大规模校招” , 而华为也靠百万年薪招揽顶级人才“刷存在” 。
以往 , 多数互联网公司擅长“互挖墙脚” , 各种处心积虑的竞业协议 , 也挡不住人往高处走 , 比如同样启动史上最大规模校招的阿里 , 前几年每年校招人数不足300人 。 现在 , 包括阿里在内的互联网巨头风向大变 , 开始青睐尚未毕业的“小鲜肉” 。
尽管各家校招的策略有所不同 , 但一个趋势愈加明显 , 当移动互联网来到下半场 , 巨头们人才大战的主场也发生了转移 , 从简单粗暴的“抢人” , 变成了着眼长远的“育人” , 从树标杆立Flag的少数百万薪酬“掐尖” , 变成了“练好基本功”的大规模招兵买马 。
青睐校招 , 互联网爱上“小鲜肉”
其实 , 并非所有的互联网巨头 , 都习惯性偏爱应届“小鲜肉” 。
今年7月19日 , 启动“史上最大规模校招”的阿里巴巴 , 过去就更为偏爱社招 。
2017年 , 就此问题 , 人民日报采访人员曾请教过时任阿里巴巴集团CEO的马云 。
彼时 , 每年有3000多名应届毕业生应聘阿里 , 但马云“跟人事部门打了招呼 , 每年只招两百多人 , 不允许招太多的人” 。
据马云解释 , 背后的原因有三层 。
其一 , 阿里认为 , 全球很多知名的科技公司例如微软、IBM等招收大量应届毕业生 , “因为他们比较听话 , 容易入模式 , 但是一个企业经过十年、十五年以后都是听话的人 , 对整个系统的创新能力不大好 。 ”
其二 , 马云认为 , 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巨头都跑到清华北大招人 , “把好人才都挖走了 。 而阿里巴巴从来不干这种事情 , 一定要给其它的中小企业留一些人才” ,
其三 , “大学应届毕业生让他们到社会走走 , 让他们吃点苦头 , 看清楚有什么要什么再来阿里巴巴应聘” 。
不过 , 今年首次门户大开的阿里 , 对于应届生的偏好度明显增加 。
“这跟业务有关 , 早期阿里做B2B起家 , 基本上都是To B的业务为主 , 比如阿里铁军都是干销售的‘老司机’ , 江湖气很浓厚 , 应届生搞不定客户 。 ”一位阿里中层告诉《财经故事荟》 , “现在阿里新业务越来越多 , 阿里想招揽更多的年轻用户 , 也需要年轻人冲到一线 。 ”
不过 , 尽管启动了“最大规模校招” , 但在整体的校招人数上 , 阿里并未披露具体数字 。
与阿里不一样 , 腾讯和京东一直对于校招模式颇为偏爱 , 每年校招人数都在稳定增加 。
相比于阿里2017年校招规模还不到300人 , 腾讯早在2010年校招人数就超过了1000人 , 那一年 , 马化腾亲自坐镇 , 担任首席面试官;2020年应届生招聘名额3000余人 , 2021届又增加到5000个 。
“腾讯需要新鲜血液 , 很多老员工财务自由 , 人到中年 , 佛系有余 , 狼性不足 , 需要冲劲强的新员工进来 , 刺激一下 。 ”腾讯内部人士告诉《财经故事荟》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