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挖人”到“育人”,互联网靠校招能否治愈人才焦虑?( 三 )


京东则宣布 , 两年内把员工的平均年薪从14薪逐步涨到16薪 。 涨薪的不止京东 。 统计显示 , 自2018年以来 , 4年间 , 互联网行业薪资涨幅高达22% , 高于大盘 。
即便如此 , 互联网行业从业人员依然“不安分” 。 脉脉数据则显示 , 2020年下半年 , 平台上的互联网人才被企业“撩”动的数量增长了4.2倍 。
这届求职者越来越不好带 , 恐怕是互联网巨头的集体共识 , 他们要高薪 , 要期权 , 但不想要996 , 也拒绝内卷 。
以前通行于互联网行业的“大小周”正在被陆续取消 , 7月初以来 , “美团优选”、字节跳动、快手纷纷取消大小周 , 而腾讯光子工作室开始拒绝员工996 。
取消加班 , 提高待遇 , 求职者喜大普奔 , 但于互联网巨头来说 , 则意味着人力成本的增加 , 曾有统计报告显示 , 互联网行业的人力成本占比高达40%以上 , 远高于房地产行业的15%和制造行业的13% 。
《财经故事荟》从一位猎头处获悉 , 拼多多为了挖人 , 愿意给出高达60%的薪酬溢价 。 一位95后的互联网新人 , 刚刚工作四年 , 从字节跳槽到拼多多后 , 得到了高达150万的打包年薪 , 这样的薪酬才能让他甘心情愿接受高强度的加班 。
因此 , 对于互联网行业来说 , 如果仅仅招揽拿来即用的成熟人才 , 一方面 , 成本居高不下 , 少数顶尖人才的恶性争夺战 , 容易导致Winner’s curse(赢者的诅咒)——当标的物过于稀缺珍贵 , 且其价值得到集体公认时 , 吸引举牌者疯狂抢夺 , 可能导致最终的胜出者付出远高于实际价值的对价 , 因此 , 与其付出超额代价挖人 , 不如校招渠道“养人”、“育人” 。
另一方面 , 简单粗暴的拿来主义正在失效 。
随着移动互联网进入下半场 , 富矿红利消失殆尽 , 过去互联网企业无论是蹲着、站着还是躺着 , 都能坐电梯一路上行 。 现在 , 电梯撤了 , 增量机会变成存量机会 , 投入产出比相对过去大幅下降 , 对于企业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 引进人才的门槛也在大幅提升 , 从友商挖来的人才难以到岗即用;为了寻找新机会 , 企业要深入到无人区 , 市面上现有的可用人才同样匮乏 , 拿来主义失效 , 企业需要自主培养可用人才 。
综上 , 拿来主义不再“真香” , 校招成为互联网行业的优选项 , 也就不足为怪了 。
“挖人”NS“育人” , “掐尖”VS“打底” , 各有神通
拿来主义行不通 , “育人”成为主流选项——大部分应届生没有经验 , 无法即来即用 , 因此 , “招人”只是起点 , “育人”才是大头 。
以美团为例 , 在大规模校招启动之前 , 今年年初 , 其“Better U”校招生成长计划已经落地 , 通过入职集训融入 , 基本功练习 , 导师辅导 , 学习平台的应用等 , 帮助校招生逐步成长为自学能力强、基本功扎实、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专业骨干人才 。
美团的这种转变 , 也与其高管团队的认知改变不无关系 。
美团内部人士告诉《财经故事荟》 , 早期的美团偏爱社招 , 从其他公司挖人 , 但是 , “过去大部分企业都没有进入领导力驱动和创新驱动阶段 , 也没有真正的搞好基本功 , 导致我们招了很多人 , 来了之后长时间不能适应 , 胜任率也不高” 。
而随着美团业务版图持续扩张 , 这种矛盾越发凸显 , “所以 , 我们的人才培养思路发生很大的变化 , 要把校招和内部培养作为我们整个人才的基础” 。
当然 , 培养机制并非一蹴而就 , 美团高管对其也有着清晰认知 , “如果你们是五六年前来的话 , 估计你们就被扔到游泳池里面 , 能不能游过去看自己” , 如今的美团 , 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养人、育人、用人、成人机制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