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茶完成怎么喝( 二 )


茶道为日本人提供了另一个世界 。这里禁止戴手表,也没有钟;这里不许谈论金钱、女色、生意,不许说长道短,话题仅限于艺术自然 。
日本的茶道 , 兴盛于群雄争霸的战国时代,它的起源与发达几乎与日本的武士道同步 。这种“茶与刀”互补的现象,从一个角度深刻地揭示了茶道的文化内涵 。对于日日征战,生命朝不保夕的武士来说 , 宁静的茶室是他们心灵的绿洲,在这里他们可以忘却战场的厮杀,生死的烦恼 。统治者看到茶道的神奇功能 , 武将出征时,经常在阵地前沿举行茶事 , 鼓舞士气 。武士们上阵厮杀之前 , 有一碗茶垫底,就能消除内心的紧张与狂乱 。
还是应了那句老话:缺什么,补什么 。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风景优美、天灾频繁的岛国,由此培养了日本人动荡不定的心性,用日本学者的话来说,日本人的性格就像台风,具有“忍从”与“发作”的双重性 。茶道为日本人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精神安乐窝 。

###其它资料参考###春秋时期,茶叶是蔬菜,一般直接加水煮熟,然后配饭吃 。可能还会添点油盐酱醋之类的,估计现代人没有尝试过这种吃法 。不过有些少数民族的“凉拌茶菜”“油茶”等可能源于那时 。茶叶被作为饮品推广相传是从汉朝开始的 。“武阳买茶”的典故可以说明至少在当时富庶的人家,茶作为商品消费不是新鲜事了 。汉朝人喝茶的方式也挺奇怪的,把采摘后的茶叶做成饼状,喝前先把饼烤红,再在陶器里捣碎,最后充入沸水 , 加上葱姜等调味品 。一碗香喷喷的茶就好了 。
到了唐代 , 茶是“煎”的,即煮茶 。茶圣陆羽说要“三沸”:初沸时 , 水上出现鱼目状的水泡,此时可以适量加盐调味;二沸时,边缘出现涌泉如连珠状,此时盛出一瓢汤水待用,然后用类似于竹筷的餐具搅动器皿中的水,让温度变得均匀,再取一小勺茶末放入水中轻轻搅动,等沸水出现“汤花”,把之前舀出的水倒进去,用来减轻水的沸度,使汤花更多地浮出 。此时,茶水已煎好,必须赶快出炉分盏,到三沸就老了 。做好后加点盐和姜 , 其他调料就不放了 。
宋朝连皇帝宋徽宗赵佶都写了本关于茶的书《大观茶论》,而且把民间的茶和皇家的茶分开,在福建设立官焙专做皇家茶 。宋朝人终于不再迷恋煮茶,变成了点茶,所谓点茶其实喝法有点像今天的咖啡 。至于往茶里加盐、芝麻、葱之类的做法,宋代不再提倡了,很多人认为有损品味 。
明朝人喝茶不用茶粉,也不用茶饼,只用散茶,直接拿开水一冲即可 。因为朱元璋是个土包子,忍受不了那么多规矩,所以带头改了 。你别说 , 这一改让后代挺受用 。今天我们的喝茶习惯大概源于那会儿吧 。同时由于发酵工艺的发明,喝了几千年绿茶的人们开始喝红茶、黑茶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时候有了紫砂壶,第一泡茶利器诞生了 。清朝可能是喝茶最多的时代,几乎人人都喝 。
###其它资料参考###宋朝是如何喝茶的?
点茶法源自煎茶法,开始于晚唐至五代间,宋代点茶法代替煎茶法成为主要的饮茶方式,点茶法是将茶粉置于盏中,加入热水,用茶筅击拂,使茶粉均匀分布在水中,然后饮用的茶汤制备方法 。
宋代的点茶程式大致可分为以下12 个步骤:列具- 炙茶- 碾茶- 罗茶- 烧水-燲盏- 置茶- 候汤- 调膏- 冲点击拂- 鉴赏汤花- 闻香尝味 。
宋代点茶法的茶文化特征:
1注重茶汤的色、香、味:宋代点茶法不再在茶中加入任何作料,已经纯粹是清饮了,因此更加注重茶汤的色、香、味 , 宋徽宗《大观茶论》说:“夫茶以味为上,香甘重滑为味之全”“茶有真香 , 非龙麝可拟”蔡襄《茶录》指出:“茶色贵白……以青白胜黄白”“茶有真香……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茶味主于甘滑”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