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在佛教中 , 所谓的五蕴指色、受、想、行、识,这五事蕴结不分,合称五蕴 , 六尘指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的合称 。那么这五蕴六尘究竟是讲着什么的呢?本期佛教文化为你介绍五蕴六尘并为你解释是何意 。
五蕴
指色、受、想、行、识,这五事蕴结不分,叫做五蕴 。此言心和外境相蕴合 , 统名曰色 。一个色字,包括五个字在内,并且包括外面一切一切有相相形形色色,内面无相相思想方面都在内 。外境原是色,而我的眼、耳、鼻、舌、身、意也是色;外色和内色接触了,就有个受;既受了,就要去想象他,这是想;想到了,心中一行转念,这是行;转出那知识来,就是识;所以受想行识四个也还是色,总是幻心幻起的作用,成就种种的幻法 。这个五蕴 , 是众生造孽受苦成立六道生死的资本,但也是开般若,除习气,度苦厄,了生死的工具,也就是佛菩萨成大觉度众生的工具 。同要用五蕴,只是佛菩萨能照见本空,可以善用,不被所转,众生反被所缚;是在觉不觉,明空不明空之别,不要指定为不好的东西,反生了偏见 。
六尘
一、色尘《俱舍论》卷一记载,色境有二种:
1、显色:指显现的颜色,有青、黄、赤、白、云、烟、尘、雾、影、光、明、暗等十二种 。
2、形色:指物体的形状,有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等八种 。
《瑜伽师地论》卷一,在显色、形色之外,增加表色,使得色尘的分类更加完备 。即凡是行、住、坐、卧、取、舍、屈、伸等种种动作形态,明显的表现于外,可以令人看见的,称为表色 。
二、声尘
声尘,指耳根所能接收到的声波,是耳识所分别的对象 。《俱舍论》卷一记载 , 声音大致可分为八种 。依发声的物体有感觉与否 , 先大别为有执受大种因之声与无执受大种因之声 。执受 , 是心、心所的异名 。大种 , 指地、水、火、风四大种 。凡是声音发自有情的四大种者,称为有执受大种因之声,如人的语言、拍手的声音等;凡是声音发自非有情的四大种者,称为无执受大种因之声,如佛陀以神通力变作化人的言语、录音带所发出的音声,或木、石、流水、落叶等所发的声音等 。然后,再根据声音是有意义或无意义,而分为有情名之声、非有情名之声 。更由不同物类发出的响声,给予人产生爱恶的情绪反应 , 又分为可意声、不可意声 。
可意声:好语声,有情名
不可意声:恶语声,有执受大种为因
可意声:好拍手声,非有情名
不可意声:恶拍手声,无执受大种为因
可意声:化人好语,有情名
不可意声:化人恶语
可意声:木石好声,非有情名
不可意声:木石恶声
三、香尘
香尘又称香境,是鼻根所嗅的东西,鼻识所分别的对象 。《俱舍论》卷一记载,香可分为四种:
1、好香:指嗅了使人感到舒适喜悦,有益身心,并且能够增长福业者 。
2、恶香:指嗅了使人感到局促紧张,无益身心,并且不能增长福业者 。
3、等香:等,是均等的意思 。不太强 , 不太弱,恰到好处者 , 称为等香 。
4、不等香:指太强、太弱,出于均等以外者 。
四、味尘
味尘,指舌根所尝的味道,是舌识分别的境界 。《俱舍论》说味有六种:甘、醋(酸)、咸、辛、苦、淡 。《品类足论辩五事品》则将味分为可意、不可意、顺舍三种 。
相关经验推荐
- 佛教故事之持诵金刚经灵验
- 佛教典故之佛陀一苇渡江
- 佛教中的四大皆空是哪四大
- 汉传佛教十宗,都是哪十条
- 细数:大乘佛教八大宗派分类
- 佛教最大宗门:佛教禅宗六祖是谁
- 带你领略洛阳佛教文化
- 苯教与藏传佛教的关系
- 信徒须知:佛教大乘小乘的区别
- 佛教中的虚空藏菩萨,到底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