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只有中国,能把早餐纪录片拍四季还不重样吧”( 四 )


不少美食纪录片中,美食总与家庭温情有关,并成为体现家族关系的载体,而升华阶段所呈现的情绪和价值观也高度统一:人人都有乡愁,人人都是“悲伤的底色” 。
这个固定框架,令人审美疲劳,也让一些观众望而却步 。
而《早餐中国》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刻意为任何一道早餐安排“人设” 。或许是,7分钟的“短视频”,哪有这个时间?
王圣志透露 , 其实一开始 , 他也想把纪录片做长一点 。《早餐中国》第一季是在2019年播出的,当时,正是长美食纪录片备受欢迎的时刻 。但真正拍摄后发现,早餐的食物很简单 , 如果你过度解释它的人文、历史 , 而不是让大家直接有现场感,反而不讨巧 。
“还有,我希望《早餐中国》能安慰到大家、温暖到大家,而不是靠悲伤的故事让大家更难过 , 所有的节目每次讲一点人情,讲一点人物,又是以悲伤打底了 。这其实是在重复,重复自己、重复他人再重复前人 。把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价值观反复用不同形式去拍摄,这实际上是失去了冒险精神 。”
短视频也有短视频的好处 。网上曾有这样一句流行语,“吃饭之前 , 如果挑选不到好看的视频,饭都不香了 。”如今,下饭视频,正成为一些年轻人吃饭的必备,而它的长度一般就是一顿饭的时长 。
一个更明显的变化是,很多综艺、短视频正在积极靠近相似形式的内容制作,各平台逐渐加码短剧 , 就连一些电视剧也开始了对应的场景化营销模式 。《早餐中国》某种程度上算是“预见”到了这种模式 。
但对于这一点,王圣志也表现出了担忧 。他直言,当美食视频变成日常生活中的消耗品,看完就丢、就扔,那警惕的时刻也就来了,“烈火烹油、精致的画面谁都能拍,但是节目里面如果没有像陈晓卿做《风味人间》那种细致,放慢脚步,用几年去打磨一部片子,没有精神向度的东西,那么美食节目也即将迎来了自己尴尬的消耗品时刻 。”
在腾讯在线视频节目内容制作部黑曜石工作室负责人、《早餐中国》监制朱乐贤看来,对于美食,人们常说,人间烟火气 , 最抚凡人心,《早餐中国》本质的一个特点是走进了街巷里面、社区那些普通人的生活中间去,让观众能够看到他们的欢乐、坚韧、勤劳,这才是我们所说的烟火气 。
“从另外一方面来说,过去的几十年,中国快速从一个农耕社会向城市化发展 。虽然我们的物质生活富足了 , 但是农耕社会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确定感,我认为是在逐渐淡化 。早餐可能是变化最缓慢的一种物质载体 。它是能够让人们找到确定性的一个东西 。在我们的文化中,美食和语言是变化最慢的,它是我们文化中最为稳定的东西,它给我们一种确定感,或者说是一种文化的归属感 。它能够在在最平凡的生活中找到生活的稳定感、秩序感 。它可能很微小,但是它很确定 。”
爆火之后,美食纪录片的出路在哪?
不可否认的是 , 国内的美食纪录片,越来越成熟了 。
王圣志坦言,从技术的角度讲,成熟的部分原因是,拍摄美食的门槛越来越低了,一万块钱的相机自带200以上的升格帧率,想要拍好看的画面,你只要换上一个大特写,用大光圈定焦头,用业内叫“百微”的镜头,任何食物拍起来都极度诱人 。
朱乐贤则从市场化运作方面给出了答案 。纪录片本身是一个相对小众的品类 , 国内美食纪录片的确是最先找到能够进行市场化运作的一个品类——有相对成熟的资金投入,能够获得社会效益、还有经济效益 , 相比于其他纪录片品类 , 可能不需要再扶持了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