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没有理由对中国的低出生率过度担忧,因为……( 四 )


观察者网:对此我个人持保留意见 。生活在中国 , 我并不觉得中国是高度同质化的,中国内部的民族、文化和方言其实非常多样 。据我所知,中国有几百种方言 , 每个方言在分布范围上都与一门欧洲语言相当 。
奥戴德·盖勒:同质性和差异性是相对而言的 。中国确实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和方言、确实具有差异性,但中国的差异性程度远远小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长期以来 , 中国社会都具有高度的凝聚力 , 中国文化重视过往经验,并倾向于维持现状 。在这样的社会中 , 比起提升凝聚力,更重要的是鼓励人们跳出窠臼、打破现状 。
我还可以换一个争议更小的例子来证明一个社会的历史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能在这个社会中采取何种政策 。一个社会若要取得进步,就必须具备一种着眼于未来的心态,也就是说,要有为未来生活做规划的能力 。事实表明 , 不同的社会在这方面差异巨大,比如中国人就幸运地拥有极强的规划未来的能力,其他国家就逊色得多 。
这种差异很可能是由地理环境导致的,有利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培育出农业文明,人们根据自然节律来安排耕地、播种、收获的时间,并为下一年储备粮食和种子 。他们从大自然那里学会了如何规划未来 。
而对于渔猎民族来说,情况可能恰好相反 。渔民捕鱼,然后吃掉一部分鱼、卖掉另一部分,这个过程不必涉及任何长期规划 。这样的社会往往更看重当下而不是未来 。
所以,我们要根据不同社会的不同历史,设计不同的教育政策,以推动经济的繁荣增长 。当面向中国学生时 , 我们无需费心教导他们如何规划未来——他们早已从大自然和历史文化中学会了这一点 。但在其他国家,我们需要额外设置一些课程(比如乐器课)来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这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奏效 。
观察者网:我理解您的意思了 。其实,在当下社会中,有人提出这样一种假设:世界上的财富、资源和机会是有限的,发达国家一部分是通过“掠夺”发展中国家才得以富强,因此发展中国家想要富强就必须从发达国家“抢回”资源和机会 , 但这个过程又必然影响发达国家的财富积累 , 从而两者不可避免的出现矛盾 。您对此如何看待?
奥戴德·盖勒:我想从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角度谈谈这个问题 。
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与殖民主义的历史存在很大关系 。殖民时期,殖民国家和殖民地之间的关系是极其不对等的 。
这种不对等关系首先体现为殖民国家对殖民地的掠夺 。殖民国家从殖民地榨取了大量资源,还把殖民地的大量人口掠为奴隶 。殖民国家借助来自殖民地的资源和劳动力,以空前的速度实现了从停滞到增长的蜕变 , 然而殖民地的发展却因此受阻 。
我还想强调,殖民国家和殖民地之间的贸易也是不对等的 。一般的贸易关系是双赢的,但殖民国家和殖民地之间的贸易却以损害殖民地为代价,为殖民国家带来收益 。
殖民国家通常致力于发展工业;殖民地则以农业为主 , 专门生产工业原材料 。生产原材料的工作对劳动者的技能和受教育程度几乎没有要求,因此这样的“分工体系”压低了殖民地的教育需求,阻碍了殖民地社会的人口结构转型;相反,殖民国家则专注于生产工业产品,因此对人力资本和教育问题愈加重视 。这样一来,殖民国家越来越遥遥领先,殖民地则越来越贫穷落后 。
总之 , 殖民主义导致了全球发展不平衡的产生,并进一步加剧了不平衡格局 , 这是过去几个世纪来的现实 。当然,历史不止于此 , 而这是问题所在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