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我上小学的时候,爸妈就和我聊过关于我性格的问题 , 总结来说,他们用了三个字来形容我:
“闷葫芦” 。
意思是说,我这人不懂得交际,不会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以至于周围很多人不太喜欢我,也认为我能力不行 。
说实话,我并不认可 。
前两天,我去旁边的补课班应聘代课老师,可是校长觉得我的性格有点闷闷的 , 好在她并没有直接拒绝我,她说会给我一个机会让我试一试 。
听到校长对我性格的评价,还有家里人也总会说,我的性格太软,太慢 。
让我开始反思自己: 她是不是觉得我不善于表达 , 当不好代课老师吗?
我在心里暗暗发誓:我一定会向她证明,我的内向性格并不会阻碍我成为一个合格的代课老师 。
拿《奇葩说》里的选手颜如晶为例 。
在观众与选手之间,她是很难得的一位零差评选手 。
值得注意的是,她几乎不怎么参加选手之间的社交趴,也没有在社交平台上和粉丝进行大规模的互动 。
在台下,她甚至有些自闭 。
但肖骁把她当做自己最喜欢的“如晶宝贝”,并坦言:“颜如晶是我和马薇薇的灵魂导师,每当有了烦恼走不出来的时,都喜欢去找她诉苦 。
她也是我最怕遇见的对手,她能一下子戳到我的痛点 。你们觉得好笑的,我觉得特别好笑,你们觉得感动的,我会泣不成声 。”
黄执中也在一次节目的后期采访中谈到:我虽然一直在提问,但她其实是最掌握观众呼吸的那一个,而且她会一个我们都不会的东西 。
就是,她可以 , 让自己看起来没那么聪明 。
如晶讨喜,并不用力 , 她对世界的感情通过漫长而曲折的信号传来,微弱却直扣心门 。
相比于社会中的刻板印象:‘性格开朗’即等同于‘高情商’、‘混得好’、‘吃得开’ , 而性格内向则代表了相反的一面 。
但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很多性格开朗 , 能歌善舞的人收到好评论,反而没有那些沉默寡言的人来得高 。
那些在讲台上自信演讲的人 , 并不是因为她们性格外向,而是因为她们在扮演教师的角色 。
在朋友面前,我们总是表现的乐观开朗 , 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在朋友关系里扮演这种角色 。
是角色决定了我们当时的性格,是外向还是内向 。
我曾经也很羡慕别人那种外向的性格,羡慕她们在人际交往中总是能不断交到新朋友 。
甚至当时还去知乎上搜索: 怎么才能让自己的性格变得外向一些?
知乎给我的答案是:其实完全不用改 , 这样就好像在努力想要获得一个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 。
内向与外向,只是一种对待外界的方式 。
就像美国作家苏珊·凯恩在《内向性格竞争力》中提到的:内向人格者 , 其实就是指内在生活丰富,并且珍视这种丰富的人 。
如果说,内向的人总是向内审视,那么外向的人则恰恰相反 , 他们从外界吸收能量,在人群中焕发活力 。
性格上的内向和外向,有一部分是先天条件决定的 , 有一部分是后天经验形成,并没有严格的好坏之分 。
从我们上幼儿园开始,每个人的轨迹就开始朝着自身性格归属的方向发展 。
总有那么一群小孩儿一进学校就能很快适应集体,拥抱新的伙伴、同学;也有小孩儿始终不愿意撒开爸爸妈妈的手,哭个不停 。
后来进入小学、初中、高中 , 总有人是班里的积极分子,老师同学都很喜欢他,也有人始终安静得像个小透明,毕业后就消失于茫茫人海 。
从小到大,大家选择的路就不一样,有人爱走林荫小道,也有人愿意熙熙攘攘挤进热闹非凡的闹市街区 。
不同的成长路径风景各有所长,没有谁比谁更好,没有谁比谁更优越 , 完全没有必要强求自己与大多数人趋同 。
这么多年了,反观那些当时和我一样沉默寡言的小伙伴,一个个的混得也不差 。
那些个慢性子现在有的拥有了自己的粉丝群、做起了自己的个人ip , 也有进了500强拿着不错的薪水 。
还是前面说的,决定我们外向和内向的并不完全是性格,判断我们成就的更不能一概性格论 。
不爱交朋友就不必勉强自己去参加不喜欢的社交活动,没那么爱说话就别逼着自己练习如何在公共场合说话 。
既然学不会别人的幽默风趣 , 不如直接用真诚与坦率与赢得人心 。
当发现你与别人不一样的时候,你要做的不是修改,而是接纳 。
我们每个人生来就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江湖 , 拥有自己成长地图,我们终其一生需要做的不过是画好自己的地图,去找到那些失落在各个角落的共鸣 。
内向的我 , 并不孤单 。
【闷葫芦的意思 长期闷葫芦的长大注定会吃亏的】 今后的我,也不会在别人的地图里寻找自己的人生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