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饮食养生

中国古人有什么样的饮食养生观?饮食养生是古人养生的主要观点之一 。《黄帝内经》中“五谷为养 , 五果为助 , 五畜为益 , 五菜为充 , 气味合而服之 , 以补精益气”的观点 , 被誉为“世界上最早论述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的理论 , 堪称中华民族饮食和营养的纲要 。古人饮食养生的主要思想观点如下:
(1)饮食有节 , 五味调和
古人认为:“饮食有节 , 度百岁乃去” , 反映出古人对控制饮食重要性的认识 。“节”即节制、控制、不肆食恣饮之意 。如晋朝葛洪曾指出:“善养生者 , 食不过饱 , 饮不过多” , 应“谷肉果菜 , 食养尽之 , 无使过之” 。
古人还认为:“五味调和 , 不可偏胜” 。食物中具有“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之分 。五味各有所入 , 各走其所喜之脏;各有所禁 , 亦伤五脏 。正如王冰所言 , 脏腑“虽因五味生 , 亦因五味损” , 利用五味偏性调和饮食 , 平衡阴阳 , 以适应人体气血脏腑阴阳盛衰的变化 。若五味失调 , 易伤五脏而患病 。认为:“酸伤筋 , 苦伤骨 , 甘不益肉 , 辛多坏气 , 咸促人寿 。”说明了调和五味的利害关系 。
要做到饮食有节 , 调和五味 , 日常饮食宜定时定量 , 宜清淡 。《饮膳正要》提倡:“暮食不若晨食 。”“清晨一碗粥 , 晚饮莫教足 。”《寿世保元》指出:“大渴不大喝 , 大饥不大食 。”《蠢子医》曰:“纵然适口莫浪食 , 只食八分便已足 。”宋代张杲《医说》指出:口味宜“去肥浓 , 节酸咸” , 即日常应以清淡素食为主 , 少吃肥甘厚腻、酸咸过重的菜肴 。《内经》也有“心病禁咸”的记载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 每天吃10g食盐的人群中 , 其高血压发病率为10% , 而每天吃盐多2倍的人群 , 高血压发病率增加2倍 。可见古时饮食强调清淡与现代医学控制食盐、动物脂肪等以防心血管病的主张有不谋而合之处 。
(2)饮食有常 , 物我相适
饮食有常 , “常”即指常规、一定的规律性、规范性而言 。“五谷为养 , 五果为助 , 五畜为益 , 五菜为充 , 气味合而服之”的观点 , 体现了中国古人生存特点——以素食为主 , 果蔬肉食为辅 , 调和五味 , 兼收并蓄的饮食规律 。若违反这一规律 , 则导致机体阴阳气血失去平衡而发生疾病 。如《内经》载:“膏粱之变 , 足生大丁 。”中医认为“肥甘助湿 , 生痰化热” , 近代认为心血管病的发生 , 与偏食动物性食物过多、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有关 , 而适当素食可降低发病率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五谷为养”饮食规律在养生中的重要性 。
“饮食有常”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物我相适” , 即食物的性味要与人体的阴阳气血状况相适应 , 以人体需要来决定食用何种适当的食物 。如人体质有偏于寒热虚实之分 , 饮食上则主张分别按“热者寒之 , 寒者热之 , 虚者补之 , 实者泻之 , 燥者濡之”的原则进食 。
(3)饮食以时 , 四季五补
我国古人在“天人相应”思想指导下 , 极为重视饮食与时令的关系 , 并提出了饮食养生“四季五补法” 。即随着季节的变化 , 根据人体健康状况调整饮食 , 以补阴阳气血不足:春天“升补” , 夏天“清补” , 秋天“平补” , 冬天“滋补” , 四季“通补”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