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大才子杨慎 和嘉靖皇帝斗了一辈子 也是被嘉靖帝记恨一辈子的戍仙人( 三 )


子曰: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流放云南后,对仕途失望透顶的杨慎,不再心存幻想,也不敢再抱有复出的愿望,因为那个朱厚熜是个“很记仇”的人,他一生大赦天下几次,却唯独对杨慎恨意难平,最终都没有给他赦免,还他自由 。不仅如此,每隔一段时间,他还要向朝中大臣问问杨慎的情况,幸好,朝中同僚,感于杨慎品高憨直,同情他的人很多,大家也都了解皇上的德性,于是每逢他问起杨慎的情况,朝中总会有人帮他打掩护 。
“哎呀,那个家伙,现在老惨啦,后悔的要死,终日以泪洗面,日子过得很难啊!”见不得杨慎好的朱厚熜,就会高兴地嘎嘎大笑,满意万分,变态离去 。想想,杨慎可真是有好人缘,常言“失势众人推”,如果遇上一两个和皇帝同样心理变态的小人,说上一两句咸淡不均的话,怕是有十个杨慎,都死在云南了 。
上天给你一地鸡毛,你却用它扎了一把漂亮的鸡毛掸子,还把周围掸拭的干干净净 。这句话用来形容杨慎在云南的生活,一点都不错 。当时的云南是蛮荒之地,土匪横行 。流放期间,饮冰十年却热血难凉的杨慎,带领家奴仆从百余人,帮助地方官出谋划策,平定了乱贼 。还指导当地人民如何从事生产,把当时京城周边的一些先进的耕作方法和医疗技术教给当地人民,大大提高了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水平 。
尚未开化的流放之地,当年鲜有风景名胜,再加上交通不便,语言不通,交流不畅,困顿于此的杨慎,知道仕途无路,但书山有路 。身处窘境的杨慎,唯有发挥天生的禀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没想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有心辅佐君王被廷杖,无意治学著作丰 。专心地读书写作,竟然给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名声和成就 。


明朝第一大才子杨慎 和嘉靖皇帝斗了一辈子 也是被嘉靖帝记恨一辈子的戍仙人

文章插图
杨慎在前七子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复古风气较为流行的当时,广泛吸收六朝、初唐诗歌的一些长处,形成自己别开生面,自成一体的诗歌风格 。如平铺直叙,明白晓畅又清新自然的诗作——《出郊》高田如楼梯,平田如棋局 。白鹭忽飞来,点破秧针绿 。他多次往返川滇之间,有描写往返川滇途中的感慨:《宿金沙江》岂意飘零瘴海头,嘉陵回首转悠悠 。江声月色那堪说,肠断金沙万里楼 。
【明朝第一大才子杨慎 和嘉靖皇帝斗了一辈子 也是被嘉靖帝记恨一辈子的戍仙人】他也有一些诗作表现了对人民疾苦的关怀 。如托老农之语,表现了农民遇丰年,却因军饷沉重,仍然不得温饱的贫苦生活的诗作 。《观刈稻纪谚》乐土宁无咏,丰年亦有歌 。惟愁军饷急,松茂正干戈 。古稀之年,他回到四川老家,得到当地官员允许,想终老于此 。没想到,京城来的四个人却把他押回了云南 。自此,他再也没回到过故乡 。临终前,做诗,表憾恨,深为感人 。
《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怀》七十余生已白头,明明律例许归休 。归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为滇海囚 。他还广为采集“桑间濮上”民歌的长处,以丰富自己诗作 。如《送余学官归罗江》,用绵州民歌,后缀四句送行语,构思新颖,清新别致 。《送余学官归罗江》豆子山,打瓦鼓,阳平关,撒白雨 。白雨下,娶龙女,织得绢,二丈五 。一半属罗江,一半属玄武 。我诵绵州歌,思乡心独苦 。送君归,罗江浦 。
杨慎对诗、文、词、赋、散曲、杂剧、弹词都有涉猎 。他一生所写的诗,现存约2300首,所写的内容极为广泛 。他的词和散曲,写得清新绮丽,意境优美,他的散文古朴高逸,笔力奔放 。文则记叙细微,真挚动人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