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始于康熙二十年,即公元1681年平三藩之乱,止于嘉庆元年,即公元1796年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一十年 。这一时期,不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文化上,以及其它诸多方面,都将中国传统社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而国家的统一,疆域的扩大,社会经济的繁荣,无疑是“康乾盛世”最显著的历史特征 。
【盛世之下竟用贪不用廉 康熙脑子有问题么!】但是“康乾盛世”是一个不完美的盛世 。首先,“康乾盛世”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只有量的增加而没有质的改变 。其次,当时的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科技已经落后于西方,这是历史上的文景、贞观、开元等三大盛世时期所没有出现的情况 。第三,“康乾盛世”下的清朝存在许多弊端:如制定过分的“重农抑商”政策,扼杀明末的资本主义萌芽;再如大兴文字狱,残害大量文人学士,严重禁锢了人民的思想,使得明末繁荣的百家争鸣,科技发展彻底消失,中国从此进入一个死气沉沉而昏暗的时代;尤其是康、雍、乾三朝大都重用贪官,而不用清官,导致“康乾盛世”的吏治极端腐败,黎民百姓怨声载道,这也成为大清王朝由强盛逐步走向衰落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
清官、贪官之分大概是从明朝开国时期开始的 。明朝之前的历代王朝,因为实行的是宰相制度,宰相统领群臣,完成皇帝交给的各项任务,维持王朝的生存和发展 。这样就使君权和相权保持某种程度的权利平衡 。因此,也就出现了历代王朝,宰相得意群臣跟着得意、宰相倒霉、群臣跟着倒霉的现象 。而在明朝废止了宰相制度,君权开始主宰一切,朝中的大臣士开始各自为战,不得不选择以自己个人的清廉形象抗争专制皇权 。而一般老百姓最痛恨的就是贪官污吏,因为官员的贪污意味着直接剥夺他们的收成和利益 。大明王朝的许多官员正是抓住这点,大力宣扬自己的清廉,抗议朝廷滥用权力,伸张自己心目中的王道和正义,以获得广大老百姓的同情和支持 。
因此,从历史上看,有明一朝的朝中官员和皇帝之间的关系最为紧张 。大明王朝之所以建立锦衣卫和东厂、西厂三大特务机构,就是为了监视、打击那些敢于冒犯皇权的各级官员 。但有明一朝的历代君王,似乎都没有找到彻底的解决与清官对立的办法,就是逮捕、杀头都无济于事 。那些敢于抬着棺材冒死上朝进谏的官员不仅没有根绝,反而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大力支持 。而这些抬着棺材上朝进谏的官员,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不仅是响当当的清官,而且是响当当的忠臣 。
古代有一句名言,叫做“国家昏乱有忠臣” 。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忠臣、清官对立的自然就是昏君了 。同样的道理,为官不贪,乃是天经地义的常理,表彰清官,或者说不贪污的成为一种稀有的高尚道德行为,也就意味着贪污已经是常态了 。到了清朝,皇帝们终于找到了解决朝廷官员与皇权之间的紧张关系的方法,那就是重用贪官,不用清官 。清代的康、雍、乾三朝皇帝在大角狠抓廉政建设的同时,却暗中纵容和鼓励官员大肆贪污,中饱私囊 。
康熙把重用贪官的原因就说得很清楚,他说,“人当做秀才时,负笈徒步,及登士版,从者数十人,乘马肩舆而行,岂得一一问其所以来耶”,“故朕于大臣官员,每多包容之处,不察于细故也” 。那意思是说,士人没有做官之前,穷得要命,一旦做官,马上就有随从,有车,不贪污怎么可能 。不过,圣明的君主之所以圣明,就是“每多包容之”,贪污也就贪污吧 。所以有人控诉自己首先贪污时巨款时,康熙亲自做了很有人情味和幽默感的批示,说此人“小有所取,亦未可知”,至于贪污巨款,则“必无其事” 。那些心领神会的官员,从此自然放心大胆地“小有所取”,享受着先富起来的优惠政策,过上了“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生活 。
相关经验推荐
- 汉文帝刘恒仁政爱民开创盛世 几乎可以满足人们对仁君的所有想象 可谓是中国最完美的帝王之一
- 渭水之盟是李世民一生唯一的不平等条约 盛世大唐崛起前面临的最大一次危机 最后在李世民的退步下 一场箭在弦上的大战终于偃旗息鼓
- 心灵鸡汤女伤感简短
- 天师钟馗驱鬼的故事
- 明世宗朱厚熜是明代有史以来最为聪明的皇帝 拥创盛世之资质却做守成之帝王 嘉靖皇帝究竟是有能力的明君还是徒有其表的昏君?
- 大明首辅杨士奇是明朝五朝元老 见证了明朝走向盛世 杨士奇为何能历经五朝 受到重用?
- 那一场盛世流年,我们守着寂寞伤得面目全非 伤感句子语录
- 李世民开创的贞观之治,到底是个怎样的盛世
- 这名女司机竟用车头顶着孩子们的腿,蹭出一条路
- 棍棒之下导致孩子哪些负面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