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豆子花学名是什么,小粉豆是什么花,科普一下知识点

体验一个地方、一座城市的历史特色 , 除了沉思古老的历史建筑 , 更重要的是从这个地方的人们身上看到那些经年不散的文化传统 。 城市里的饮食习惯是岁月文化传统的重要体现 , 也是地方和城市风貌的体现 。 薄豆粉作为云南广受欢迎的美食之一 , 受到无数人的追捧 。 看起来很普通很随意 , 但是一天不吃总感觉少了点美味 。 让人觉得它体现了一种草根的坚韧 , 是云南人从记忆中无法割舍的一种美味 。
【粉豆子花学名是什么,小粉豆是什么花,科普一下知识点】

粉豆子花学名是什么,小粉豆是什么花,科普一下知识点

文章插图

薄豆粉
看似普通的薄豆粉里却有大干坤:原料知名 , 工艺精湛 , 吃法有理有据 。 吃明白了 , 才算明白了传统的这碗 , 多少年来代代相传的技术和做法没有白白浪费 。
薄豆粉的原料挺有意思的 。 简而言之就是:“豆子天然正宗”、“一升豆子一盆浆”、“精粹石磨” 。 豌豆口味的纯度直接影响到豆粉的口感 。 云南最纯正的薄豆粉原料是保山的蒲缥豆 。 这种豌豆生长在山里 , 它的品质是天然的 。 磨粉细腻 , 香气浓郁 , 色泽鲜艳 , 口感丰富 。 在做薄豆粉的前一天晚上 , 干豌豆要浸泡10个小时 , 然后按照一升豆子一锅浆的比例放入石磨中细磨 。 这样手工做出来的薄豆粉远比机器做出来的要纯净 。
豆粉的制作工艺可以用“一片滤布三浆”、“上浆温度需大火”、“一口气三十次”来概括 。 过滤薄豆粉的口感是很重要的一步 。 传统的薄豆粉是将一个交叉成十字形的木架悬挂起来 , 四个角绑在一块滤布的四个角上 , 使滤布形成网兜状 。 过滤时 , 将磨好的豆浆倒在上面 , 晃动四角 , 豆浆就会从滤布过滤到下面放置的容器里 。 第一遍用原浆过滤 , 称为“第一遍” , 然后在豆渣中加水继续摇匀 。 这一关称为“第二关”;最后加水 , 滤出“三浆” 。 过滤后 , 三种纸浆不能立即制作 。 它需要干燥大约一个小时 , 让里面的小粉末沉淀下来 , 然后在火上煮 。 煮的顺序正好和过滤的顺序相反 。 先煮三个浆 , 再倒两个浆 , 最后放第一个浆 。 同时 , 沉淀的小粉末也要一起加入 。 这一过程通常被称为“上浆” 。 纸浆的蒸煮温度也很有讲究 。 只有积累了丰富经验的人 , 才能在小火煨 , 大火起的时候 , 抓住要领 。 上浆后 , 豆粉会逐渐变稠 。 这个时候继续搅拌 。 搅拌的力度和频率很有技巧 。 不会搅拌的会浑身是浆 , 或者豆粉变成疙瘩糊 。 “一口气三十招”是薄豆粉上浆的关键 。 注意一口气搅拌30次 , 然后重复 。 最后 , 一边搅拌 , 一边用铲子拿起来绕一圈 , 看流动的豆粉落入锅内是否有“路” 。 如果有路 , 说明一致性已经过去了 。 如果没有路 , 说明太稀或者太稠 , 会影响口感 。
怎么吃瘦豆粉是有道理的 。 普通的小碗虽然不起眼 , 但却需要如此多的调料 , 制作之繁琐堪称云南之最 。 薄豆粉讲究“当天做 , 当天吃” 。 一碗纯薄豆粉调料的质量和完整程度 , 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口感 。 调料需要是当天制作的新鲜品:红辣椒面、明黄色鲜姜水、焦花椒油、奶味蒜泥、青香菜、油味黑酱油、绛米醋、亮麻油、红黄腐乳水、青椒……所有不可或缺的调料混合成各种缤纷的颜色 , 交织在一起 。
薄豆粉的吃法非常丰富 , 云南的吃法完全不同 , 充分体现了不同地区不同的饮食文化特点 。 正宗的老昆明爱吃油条加细豆粉的吃法 。 先将细豆粉的各种调料混合均匀 , 用剪刀将炸好的香脆可口的油条切成10厘米左右的长条 。 吃的时候 , 既可以把油条蘸上薄豆粉 , 也可以把油条泡在薄豆粉里再吃 。 香脆爽滑的油条让人难以割舍 。 在腾冲等地 , 薄豆粉饵是另一种流行的吃法 。 腾冲的特制饵丝先煮熟后 , 在上面舀上薄薄的豆粉 , 拌上各种调料 。 雪白的鱼饵丝与黄艳滑嫩的薄豆粉相映成趣 , 构成一幅引人注目的美食画卷;在会泽等地 , 薄豆粉喜欢配荞麦丝和土豆 。 切好的荞麦饼或土豆饼要在松枝上慢慢烤 , 然后切成细丝 。 加入薄豆粉后 , 可以品尝到豌豆和土豆的香气 , 体会到松树特有的清香 。 在德宏等地 , 薄豆粉搭配米线的习惯 , 不仅创新了米线的吃法 , 也丰富了薄豆粉的口感 。 在米线和薄豆粉中加入柠檬片、当地香菜等热带香料 , 既充分激发了米线的鲜味 , 又吃起来爽口微酸 , 具有傣族饮食的独特特色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