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集团的经营误区( 三 )


据Wind数据 , 该公司自2016年至今共发行了8只债券 。 2020年11月2日 , 紫光集团相关债券“19紫光01”等出现异常波动 , 盘中停牌 , 之后又有多个交易日盘中停牌 。 到了2020年11月16日 , “17紫光集团PPN005”未能与投资人达成展期协议 , 是紫光集团首支违约的债券 。
2020年12月10日 , 紫光集团规模最大的50亿元存续债“18紫光04” , 因流动资金紧张未能支付年度利息 。
同日 , 据路透社报道 , 紫光国际公告称 , 无法兑付当日到期4.5亿美元债本息 , 而这也将导致由紫光集团担保、紫光芯盛发行的三只共计20亿美元债交叉违约 。
2021年1月22日、27日 , 紫光集团又相继发布了“16紫光01”、“19紫光01”债券违约公告 , 并称公司将继续通过多途径努力筹措债券利息 , 尽快向投资人支付相应利息 。
今年3月花旗国际有限公司(2亿美元债券信托人)作为原告向紫光集团下属公司紫光芯盛发出《起诉书》 , 案由为债务纠纷 , 诉讼请求为偿还2亿美元债的本金及相关的利息 。
而紫光集团今年6月30日主动公开披露 , 其旗下已有6支债券违约 , 并且表态:公司已启动债务风险化解工作 , 将积极与持有人沟通制定债务解决方案 。
根据Wind的数据 , 紫光集团当前违约本息共计约68.83亿元 。 Wind显示 , 目前各项紫光集团债余额合计为177.46亿元 , 其中今年下半年到期的金额约合43亿元 。 今年12月底 , 紫光集团还有一支13亿元规模的债券将到期 。
紫光集团上述所谓的多途径究竟是什么途径呢?主要是这样几点:
一顶着清华头衔 , 做着国家大力提倡的芯片制造业 , 背后有着深厚的复杂背景 , 这就使得银行还有地方政府压力下为其贷款 , 或贴钱要它来赚吆喝 。
2017年3月28日 , 国家开发银行、华芯投资管理分别与紫光集团签署了《“十三五”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和《战略合作协议》 。 根据协议 , 紫光集团获得总额高达1500亿元的投融资支持 。
此后 , 紫光集团又陆续和建设银行、北京银行、法国外贸银行等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及战略合作协议 。
紫光集团曾几次试图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实现自救 。 2018年8月以来 , 紫光集团多次表示将引入国资作为战投 。
2018年9月 , 清华控股与苏州高铁新城、海南联合分别签署了相关股权转让协议;同年10月 , 实控人清华控股与深投控及紫光集团共同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2020年6月3日 , 紫光集团、清华控股和健坤集团与重庆两江新区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四方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 清华控股和健坤集团双方拟同意紫光集团增资扩股 , 引入重庆两江新区管委会指定的两江产业集团或其关联方 。 最终清华控股、健坤集团、两江产业集团或其关联方三方各持有紫光集团三分之一股权 , 但最终并未落地 。 (2)
但这一切在出现武汉千亿芯片骗局后 , 地方政府这方面谨慎了许多 。 上述几次紫光集团的股权转让都因内外部环境变化 , 被迫终止 , 引入国资共掌实控的想法也接连落空 , 以失败告终 。
但国有银行及相关金融机构能否顶住压力还不好说 。
2020年11月 , 有报道称紫光集团正在寻求银行贷款以兑付即将到期的“17紫光PPN005” , 紫光集团还对投资者表示 , 在银保监会支持下 , 未来几个月公司可能获得150亿元的额外贷款 。
二政府补助 。
年报数据显示 , 2017至2019年 , 紫光集团分别实现营收575.29亿元、799.54亿元、769.38亿元 , 净利润分别为29.75亿元、2.61亿元、8.21亿元 。
值得注意的是 , 2017至2019年 , 紫光集团获得政府补助收入分别为26.16亿元、25.07亿元和40.09亿元 , 占利润总额的比例分别为64.04%、248.12%和136.42%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