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令人一直不安 所以“捕捉”一直迷人】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李建新
“什么是真实?大家都看到的,那就叫真实 。”当《真相捕捉》第二季中,内务部长对满腹冤屈、身陷丑闻中的国土安全部长艾萨克发出怒吼时,瞬间说清了这部英剧抓人的秘笈 。
《真相捕捉》为什么让人陶醉?
它采取的是标准而老套的线性叙事结构,只能靠情节上的不断反转维持其悬疑性,难免留下斧凿痕迹 。比如第二季第六集,电视上的AI艾萨克还在滔滔不绝,真正的艾萨克已在广场现身,从而曝光了隐秘的“校正系统”存在 , 该系统是诸多冤案的源头 。不少国外的影评家认为,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不真实的“人工细节”,他们揶揄道:即使是人工智能,也不可能准确预测伦敦糟糕的交通 。
结构问题之外,《真相捕捉》第二季还有一些短板:
与第一季一样 , 第二季也长达6集,如此长时段的悬念,观众的注意力很难维持 。
在人物塑造上,《真相捕捉》的腾挪空间小,第一季尚有新鲜感,第二季很难翻出新花样 。可现实是:第二季就是好看,甚至比第一季更好看 。在豆瓣上 , 第一季评分是8.9分,第二季则蹿升到9.4分 。
于是 , 人们只好说:《真相捕捉》的节奏好 , 特别特别好 。确实,从镜头切换速度、条线穿插、叙事完整性等看,《真相捕捉》的表现令人赏心悦目,可只有“节奏”这一技术元素,就能拯救一部剧?国剧中也不乏剪辑精品,为何撑不起来?
也许,我们一直在误解“节奏”,“节奏”不是剪出来的,而是多方原因组合而成的 。
让观众不安
才能把故事讲下去
为什么《真相捕捉》的节奏特别紧张?因为它让人不安 。
这种不安感不完全来自情节,更来自我们的生存现状——我们的“脸”正在消融 。从某种意义上说,“脸”是每个人随身的舞台,是“人性的后台”与“社会的前台”的中转站,现代人从小接受教育、被迫进入集体生活、与陌生人在同一教室中考同一张考卷……这是一个规训的过程,其目标之一便是学会在适当场合,使用适当的表情 。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不只有一套表情,而是多套表情,以应对不同的人 。正是基于“脸”的社会性,身份证、毕业证、工作证、结婚证等都少不了“脸”的照片 , 此乃“我就是我”的证据 。
可在《真相捕捉》的第一季中,通过“拟脸”技术,无辜者(绰号“玩具大兵”)成了杀人犯;在第二季中,接受连线采访的艾萨克部长说出来的话,在播出端却完全变了样,他瞬间成了种族歧视者、腐败官员、有私生子的爸爸……第一季的“玩具大兵”无法证明监控被人动了手脚,而第二季中的艾萨克部长也无法证明有人下了套,篡改他的发言 。
现代人坚信“奥卡姆剃刀”,即: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
“奥卡姆剃刀”被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中,也被当成科学精神,贯彻到课本中,由此滋养了“眼见为实”“最简解释”的思维方法——解释太复杂,它就必然是错的 。
“玩具大兵”想洗白自己,就要证明负责公共安全的监控也会出问题 , “拟脸”不是“真脸”,大家都看错了;同样,艾萨克部长要证明自己没说种族歧视的话,就要证明连线可以被篡改、有人事先做局、互联网的安全系统不可靠、BBC电视台也能被突破、大家看到的是AI人不是自己……所有这些都很难找到证据,且引导人们完成如此复杂的辨析,远不如“承认有罪”的几率高 。
相关经验推荐
- 《长空之王》《万里归途》官宣定档,两部“上海出品”领跑电影国庆档“必看”榜单
- 在李碧华的故事里,梅艳芳难得做了一回“大冤种”
- “铁三角”再集结的《昆仑神宫》值8.3吗?
- 《东八区》下架,7部“叔圈”油腻史诗级巨制,你躲过了几部?
- 远不及马斯克期望,特斯拉柏林工厂为何“难产”?
- 吊鸡汤吊什么意思
- 开播拿下一周热度榜第一,中国法制剧的“天花板”,已被改写了?
- 沧州铁狮子的传说读后感 沧州铁狮子的传说
- “中国做好自己,美国再着急也没用”
- 嘉靖帝遇刺案 揭秘嘉庆帝遇刺事件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