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用的茶具怎么排放( 六 )


三条直线三条直线的原则,究竟是哪三条直线呢?在最前面,盖碗的最前面应该摆放一排品茗杯,数量以3-5个为佳 , 整个品茗杯的摆放应该呈现一条直线,而盖碗跟公道杯以及水盂呈一条斜向直线 。而水盂和茶巾又成为一条竖直的线 。也可以说盖碗、水盂、茶巾形成一个三角形 。而这三条直线相交叉汇合,可以是一个箭头的形状 。

###其它资料参考###1.茶具的摆放方法通常于茶具的摆放要布局合理,实用、美观,注重层次感 , 有线条的变化 。
2.摆放茶具的过程要有序,左右要平衡,尽量不要有遮挡 。
3.如果有遮挡,则要按由低到高的顺序摆放,将低矮的茶具放在客人视线的最前方 。
4.为了表达对客人的尊重,壶嘴不能对着客人,而茶具上的图案要正向客人,摆放整齐 。
扩展知识
现代人所说的"茶具"主要指茶壶、茶杯、茶勺等这类饮茶器具 。唐代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 。"其中"茶坞"是指种茶的凹地 。"茶人",按照现代观点,不应纳入器具 。
功夫茶茶具
功夫茶茶具盖碗,茶海(也就是公道杯),闻香杯,茶杯, 茶滤,茶夹,茶托,茶盘,茶巾 。功夫茶具是最讲究的一种泡茶茶具,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 。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 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 。功夫茶具流传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最早的功夫茶具流行与广东等地,随着后来慢慢传播到各地区 。
茶壶在唐代以前就有了 。唐代人把茶壶称"注子",其意是指从壶嘴里往外倾水,据《资暇录》载:"元和初(公元806年,唐宪宗时)酌酒犹用樽杓……注子,其形若罂,而盖、嘴、柄皆具 。"罂是一种小口大肚的瓶子 , 唐代的茶壶类似瓶状,腹部大便于装更多的水,口小利于泡茶注水 。
约到唐代末期,世人不喜欢"注子"这个名称,甚至将茶壶柄去掉,整个样子形如"茗瓶",因没有提柄,所以又把"茶壶"叫"偏提" 。后人把泡茶叫"点注" 。就是根据唐代茶壶有"注子"一名而来 。
明代茶道艺术越来越精,对泡茶、观茶色、酌盏、烫壶更有讲究 , 要达到这样高的要求,茶具也必然要改革创新 。比如明朝茶壶开始看重砂壶,就是一种新的茶艺追求 。因为砂壶泡茶不吸茶香 , 茶色不损,所以砂壶被视为佳品 。
据《长物志》载:"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热汤气 。"说到宜兴砂壶几乎无人不知 。而宜兴砂壶正是明朝始有名声 。据史料记载说,明朝宜兴有一位名叫供春的陶工是使宜兴砂壶享誉的第一人 。此后又有一个名叫时大彬的宜兴陶工以小壶为妙 。其壶"不务妍媚,而朴雅坚粟 , 妙不可思……前后诸名家,并不能及 。"《画航录》说:"大彬之壶,以柄上拇痕为识 。"
茶盏、茶碗
古代饮茶茶具主要有"茶椀"(碗)、"茶盏"等陶瓷制品 。茶盏在唐以前已有 , 《博雅》说:"盏杯子 。"宋时开始有"茶杯"之名 。见《陆游诗》云:"藤杖有时缘石瞪,风炉随处置茶杯 。"现代人多称茶杯或茶盏 。茶盏是古代一种饮茶用的小杯子 , 是"茶道"文化中必不可少的器具之一 。
大家知道,中国茶文化兴起于汉唐、盛于宋代 。茶盏也随同茶文化的盛起而有较大的变化 。
宋代茶盏非常讲究陶瓷的成色,尤其追求"盏"的质地、纹路细腻和厚薄均匀 。据宋蔡襄《茶录》载:"茶白色、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纣黑 , 纹路兔毫,其杯微厚,熁火 , 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 , 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 。其青白盏 , 斗试家自不用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