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茶法的代表什么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那盛行于宋代的点茶法是怎样的一种饮茶方式??谢邀:
开篇明义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 。饮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唐代以煎茶为主流,煎茶又名煮茶,就是将茶末倾入沸水之中以制成茶汤的品饮方法 。其中水的沸腾状态与倾入茶末的时机是检验煎茶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 。
茶圣陆羽在前人对茶叶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一整套烹茶技法、饮茶习俗以及品茶法,并写成专著《茶经》 。在“茶之煮”一章中,陆羽就对其进行了细致的论述 , 并将其归纳为“三沸”之义 。可以说,唐代的饮茶方式主要以煎茶道为主 。
宋代饮茶风气不减 , 文人墨客以茶会友,以茶为诗 , 以茶取乐 。茶叶与宋代人的生活、文化有着不解之缘 。宋代茶艺在继承前代精华的基础之上推陈出新,宋真宗初年出现团饼茶 , 享誉京华 。而真正引领宋代的饮茶风尚则是点茶 。
点茶法是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手执茶筅(竹丝做成的调茶工具)适时搅拌,茶末上浮 , 以制成茶汤 。
宋人点茶,对茶末质量、水质、火候、茶具都非常讲究 。在宋人眼中,烹茶的水以山泉水为上品,井水次之 。茶叶以白茶为顶级茶品;茶末研磨得越细越好,这样点茶时茶末才能达到最佳状态;火候也极重要,宋人说“候汤最难,未熟则末浮,过熟则茶沉” , 以水刚过二沸为恰到好处;盛茶的茶盏以建盏为宜;最后 , 点出来的茶汤色泽要纯白,茶沫亦以鲜白为佳 。
根据点茶法的特点,民间兴起了斗茶的风气 。斗茶,多为两人捉对“撕杀” , 三斗二胜 。决定胜负的标准有两条:一是汤色 , 二是汤花 。
汤色即茶水的颜色 , 以纯白为上 。青白、灰白、黄白,则等而下之 。色纯白,表明茶质鲜嫩,蒸时火候恰到好处;色偏青,表明蒸时火候不足;色泛灰,是蒸时火候太老;色泛黄,则采制不及时;色泛红,是烘焙火候过了头 。
汤花是指汤面泛起的泡沫,决定汤花的优劣也有二条标准:第一是汤花的色泽,以鲜白为上;第二是汤花泛起后,水痕出现的早晚 。早者为负 , 晚者为胜 。
如果茶末研碾细腻,点汤、击拂怡到好处,汤花匀细,好像“冷粥面”,就可以紧咬盏沿 , 久聚不散 。这种最佳效果 , 被称为“咬盏” 。反之,汤花泛起 , 不能咬盏 , 会很快散开 。汤花一散,汤与盏相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 。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对点茶工艺有着精辟的描述 , 他将冲点与搅拌视为一个整体,二者同时进行,对注汤的多少与搅拌的力度进行了精妙的探讨,并将点茶过程分为七个阶段即“七汤” 。
“七汤点茶法”是宋徽宗《大观茶论》中记载宋人点茶的方法 。这“七汤”名为:疏星皎月、珠玑磊落、粟文蟹眼、青云渐升、浚皑凝雪、乳点勃然、稀稠得中 。基于此,“七汤点茶法”的点制过程体验了宋代点茶的优雅,主要体现在汤花、茶器与点茶手法的优雅上 。
“致清导和”是宋徽宗提出来的茶道思想 。清与和,除了以上内容它还包含了儒释道思想的精神内涵,如儒家的中和谦恭、道家的道法自然、佛家的明心见性 , 人们都可以在点茶过程中体会到 。
又如点茶人的仪表,要求茶人仪表朴素、干净和整洁;挑选的茶器必须洁净,准备的茶叶是从大自然中亲自采摘的植物,具有大自然的味道等 。其次,点茶的点茶动作和过程中要求点茶人具有尊卑有礼、内敛沉稳的道德情操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