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酱肉正宗做法 非遗酱肉做法大全( 二 )


烹饪大师李昌顺先生 , 不是最后一个对老汤文化置疑的人 , 却是第一个用现代科学方法验证清梅居老汤品质的人 。 没有声张 , 假其在理工大学工作的便利 , 悄悄将一份酱牛肉样本、一份老汤样本拿去化验 , 几乎检不出亚硝酸盐含量 , 不能不叫人对老汤文化大为称奇 。
仅有口述是不够的 , 我跟随赵磊进入后厨 , 在一盆浸泡着腱瓜也就是腱子肉前 , 倾听赵磊的制作详说 。
一头鲁中黄牛的出肉率在35%至50% , 最适合酱制的是腱子肉 , 前腱子和和后腱子 。 前腱子也叫前腿肌腱 , 纹理细腻 , 覆有白色筋膜 , 筋腱较多 。 后腱子纤维更多脂肪更少 , 口感不及前腱子鲜嫩细腻 , 却更加筋道脆弹 。 改刀至每块1.2至1.5斤左右 , 一律保留筋膜 , 筋膜酱制出来别有风味 。 清水浸泡2至3小时 , 洗净备用 。 大锅下老汤 , 外加正堂酿制酱油、葱姜、五香料包 , 不放甜面酱 , 不放味精 , 不放盐糖 , 决不加防腐剂 , 依肉质老嫩程度、块头大小 , 后腱在下 , 前腱在上 , 大块在下 , 小块在上依次放入牛肉 。 既是老汤 , 为何还要添加随料?每次酱制 , 会有水分自牛肉中渗出 , 老汤的浓度被稀释 , 添加随料 , 便是保持老汤味道的常备方法 。 添加随料的意义还在于老汤是不变的 , 永恒的 , 但要寓变于不变 , 添加随料就是随人们口味之变而变 , 永葆适口者珍 。
凉汤凉肉 , 起中火熬制 , 便于析出肉中的血水、杂质、邪味 , 被气泡吸附上浮至表面 , 撇净浮沫 , 改用文火慢煮 。 有菜谱说牛肉要事先汆水毛洗 , 反倒锁住了牛肉外表 , 堵塞了辛香料味气与肉质间进行分子置换的通道 , 我很以为然 。 开锅下肉的弊端更加显见 , 堵塞更为彻底 , 煮出的酱牛肉一股子脏腥味 。


文火慢煮 , 在老汤的基础上 , 随添料包开始发挥它的作用 。 清梅居清真酱牛肉 , 使用的辛香料有八角、花椒、小茴香、丁香、陈皮、肉桂、白芷、砂仁、豆蔻、良姜、香叶、桂皮、甘草 。 八角茴香富含甜味芳香油;肉桂气味甘辛;丁香味苦却异香强烈;白芷、豆蔻味辛;砂仁味如薄荷青草;甘草为众药之主 , 有如香中沉香 , 起着调和众味去除毒素的独特作用 。 在高温的作用下 , 这些调料不是各自味型的简单叠加 , 而是诸种香料的融合、置换与重构 。 在近百年实操经验的累积中 , 赵磊精确把握着配伍的量化 , 让清梅居酱牛肉风味贯通古今 。 一个远年的传说是 ,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四合院时代 , 每每清梅居煮酱牛肉的时候 , 街前街后的那些黑嘴巴神兽们 , 会在香气弥漫的气息里手舞足蹈整个晚上 , 我把它解读为珍馐诞生的开场仪式 。


文火再煮 , 一层牛油慢慢在锅内聚集 , 逐渐在汤汁浮起至汤汁表层 , 油层厚积至一定程度 , 要精心揣摩火的大小 , 火小了 , 油层形成全覆盖 , 牛肉容易闷烂 。 火大了 , 味气散失过多过快 , 不能聚拢 。 火的大小以牛油形成90%的覆盖为宜 , 犹如一面锅盖 , 又不是锅盖 , 保持中间一枚小小滚头 , 犹如一扇“天窗” , 香气在锅内交汇 , 而牛肉的腥生气、多余的热气则通过这个“天窗”朝外散发 。 酱牛肉忌加锅盖 , 失去了小小“天窗” , 看似筋硬的牛腱子则会在闷制下软烂成泥 。 “天窗”的大小是厨师拿捏味气的奥妙 , “天窗”太小或太大 , 都会影响酱牛肉味道的优劣高下 。 我注意到大锅羊肉的煮制 , 也有这么一个“锅盖” , 但它的“天窗”要比酱牛肉大的多 , 该是羊肉不及牛肉吃火的缘故吧!开锅之后一个半小时 , 牛肉煮熟 , 从1小时20分钟 , 有经验的厨师开始挑着出锅 , 先熟的先出 , 后熟的后出 。 尤其是大锅煮制 , 前后20分钟之间要保证牛肉出锅 , 大锅热量很高 , 多耽搁10分钟 , 牛肉可能熟过头 , 叫人有豆腐何必再有牛肉的诧异 。 出锅的速度也有学问 , 心手须沉着 , 过于麻利 , 三下五除二把锅内牛肉捞至逮尽 , 剩下三两块硬物在锅里翻滚 , 反倒紧着不熟 , 或熟得不均 , 导致尴尬 , 牛肉也是趁热闹的!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