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幽默全是软的冷的, 我忍不住笑, 他不笑, 但面容会变得格外温和, 我心中暗想, 乍见他时所感到的那分凶猛, 怎么竟被交谈化解为蔼然可亲了呢?那一晚我们喝得吃得忘记了时间, 也忘记了地点 。 每人都喝了半斤高度白酒 。 微醺中, 我忽然发现熟悉的厨师站到我身边, 弯下腰望我 。 我才惊醒过来——原来是在饭馆里呀!我问:“几点了?”厨师指指墙上的挂钟, 呀, 过十一点了!再环顾周围, 其他顾客早无踪影, 厅堂里一些桌椅已然拼成临时床铺, 有的上面已经搬来了被褥——人家早该打烊, 困倦的小伙子们正耐住性子等待我们结束神侃离去好睡个痛快觉呢!我酒醒了一半, 立刻道歉、付账, 王小波也就站起来 。
出了餐厅, 夜风吹到身上, 凉意沁人 。 我望望王小波, 问他:“你穿得够吗?你还赶得上末班车吗?”他淡淡地说:“太不是问题 。 我流浪惯了 。 ”我又问:“我们还能一起喝酒吗?如果我再给你打电话?”他点头:“那当然 。 ”我们也没有握手, 他就转身离去了, 步伐很慢, 像是在享受秋凉 。 我望着他背影有半分钟, 他没有回头张望 。 回到家里, 我沏一杯乌龙茶, 坐在灯下慢慢呷着, 感到十分满足 。 这一天我没有白过, 我多了一个“谈伴”, 无所谓受益不受益, 甚至可以说并无特别收获, 但一个生命在与另一个生命的随意的、绝无功利的交谈中, 觉得舒畅, 感到愉快, 这命运的赐予, 不就应该合掌感激吗?
在以后的几个月里, 我不但把《黄金时代》整本书细读了, 也自己到书店买了能买到的王小波其他著作, 那时候他陆续在某些报纸副刊上发表随笔, 我遇上必读 。 坦白地说, 以后的阅读, 再没有产生出头次立读《黄金时代》时那样的惊诧与钦佩 。 但我没有资格说“他最好的作品到头来还是《黄金时代》”, 而且, 我更没有什么资格要求他“越写越好”, 他随便去写, 我随便地读, 各随其便, 这是人与人之间能成为“谈伴”即朋友的最关键的条件 。
那回聚餐, 席间也是随便乱聊 。 我召集的这类聚餐, 在侃聊上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不涉官场文坛的“仕途经济”;一是没有荤段子, 也不是事先“约法三章”, 而是大家自觉自愿地摒弃那类“俗套” 。 但话题往往也会是尖锐的 。 记得那次就有好一阵在议论《中国可以说不》 。 有趣的是《中国可以说不》的“炮制者”也名小波, 即张小波, 偏张小波也是我的一个“谈伴” 。 我本来想把张小波也拉来, 让两位小波“浪打浪”, 后来觉得“条件尚未成熟, 相会仍需择日”, 就没约张小波来 。
王小波对世界、对人类的认知, 是与《说不》那本书宣示相拗的 。 记得那次他在席间说——语速舒缓, 绝无批判的声调, 然而态度十分明确——“说不, 这不好 。 一说不, 就把门关了, 把路堵了, 把桥拆了 。 ”引号里的是原话, 当时大家都静下来听他说, 我记得特别清楚 。 然后——我现在只能引其大意——他回顾了人类在几个关键历史时期的“文明碰撞”, 表述出这样的思路:到头来, 还得坐下来谈, 即使是战胜国接受战败国投降, 再苛刻的条件里, 也还是要包含着“不”以外的容忍与接纳, 因此, 人类应该聪明起来, 提前在对抗里揉进对话与交涉, 在冲突里预设让步与双存 。
王小波喜欢有深度的交谈 。 所谓深度, 不是故作高深, 而是坦率地把长时间思考而始终不能释然的心结, 陈述出来, 听取谈伴那往往是“牛蹄子, 两瓣子”的歧见怪论, 纵使到头来未必得到启发, 也还是会因为心灵的良性碰撞而欣喜 。
相关经验推荐
- 玉竹不能与什么同食?玉竹不能跟什么搭配,看看这里的体会
- 孩子生日吃什么饭菜好?儿童过生日吃什么饭,了解这些科普知识吗?
- 猪脚姜用什么牌子的醋最好?做猪脚姜用哪个牌子的醋最好,一定要注意这1点
- 肉饼什么肉最好吃?肉饼用什么肉好吃,看完,会派上用场的
- 柚子什么时候成熟?柚子是啥时候成熟的,这篇文章特别好
- 做猪脚姜用什么醋好?猪脚姜用哪个醋好,请学会这一些知识
- 紫薯是什么季节成熟?紫薯一般几月份成熟,总结了这几点,快看
- 黄皮吃了有什么好处啊?吃黄皮好处和坏处,写的真不错
- 酸奶什么时候喝合适呢?酸奶一般啥时候喝合适,看这里,了解更多
- 什么铁锅好一点是生铁还是熟铁?铁锅生铁和熟铁的哪个好,牢记这几个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