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芪参是什么

棉芪和北芪参是一样吗?(草药)?

北芪参是什么

文章插图
是的 。黄芪,又名黄耆,为植物和中药材的统称 。植物黄芪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江等地,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别名:棉芪,绵芪,绵黄芪,棉黄芪 , 黄蓍,黄耆,箭芪 , 箭黄芪,内蒙古黄芪 , 王孙,戴芪,戴糁,戴椹,独椹,蜀脂,百本,百药棉,百药绵,土山爆张根,独根,二人抬 , 大有芪,蒙芪,元芪,红蓝芪,白皮芪,黑皮芪,膜荚黄芪,东北黄芪,内蒙黄芪,冲正芪 , 武川芪,炮台芪 , 浑源芪 。
商品名:北黄芪:又名北芪,东北黄芪,卜奎芪 , 关卜奎芪、关芪、黑皮芪 。大部分为植物膜荚黄芪的根,小部分为植物内蒙古黄芪的根 。主产于黑龙江 , 内蒙古等地 。质优 。因产地不同又分为宁古塔芪、红兰芪,黑石滩芪、正口芪等名称 。
处方名:黄芪,绵芪,棉芪,口芪 , 北芪,生黄芪,炒黄芪 , 炙黄芪等 。
处方中写黄芪、绵芪、棉芪,口芪、北芪均指生黄芪 。为原药材去杂质,润透切片,生用入药者 。
北芪参是什么

文章插图
1、补脾益气
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倦怠乏力之症,以及脾虚泄泻,久泻脱肛等 。北芪的补气力强,善补肺气,可以治疗肺虚气短,
声低懒言、神疲乏力,容易感冒之症 。常配党参、白术、淮山、炙甘草同用 。用蜜制后的北芪补益力更强 。
2、固表止汗
用于表虚自汗 。北芪补气之中而有外达之性,故能补气固表以止汗 。北芪的固表止汗作用较好 。临床上通过不同配伍,能治疗各种汗出症同助阳药配伍 , 治阳虚自汗同补气药配伍,
治疗气虚自汗同滋补药配伍,治阴虚盗汗 。若气血不足,外受风寒,又往往不能作汗,在解表药中配伍黄芪,
能鼓舞阳气 , 补益汗源,使其发汗 , 所谓“黄芪有汗能止,无汗能发”就是这个道理 。这时宜生用 。
3、益气升阳
用于气虚下陷之症 。中医认为脏器的下垂是由于中气下陷之故,北芪善于益气升阳 , 可治疗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肾下垂以及气虚血脱的崩漏等症 。中医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脏器下垂各症,
补中益气汤中的北芪就是取其补气之中而有上升之性,能升脾胃之清阳 。这时宜蜜制后用 。
4、利水消肿
用于气虚水肿,常配白术、防己、炙甘草或桂枝、茯苓同用,如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均有本品 。多用于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晚期等 。
5、托疮排脓
用于气虚痈疽久不溃破,或溃后久不愈合 , 常与党参、肉桂同用 。取本品补气健脾,能促进脓疱的早溃和肌肉的新生,有排脓生肌作用 。
北芪为重要的补气药 , 全身之气皆能补益 。能补脾健胃、补肺益气、补气固气、补气消肿、补气生血、补气通络、补气升提、补气托毒、排脓生肌 。古人把北芪推崇为“补气诸药之最” 。
北旗参主治:
脾肺气虚所致的食少便溏、气短乏力等症中气下陷所致的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脏器下垂(胃下垂等)等症气虚不能摄血所致的便血、崩漏等症卫气不固所致的表虚自汗
气血不足所致的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气虚失运所致的浮肿尿少气虚血滞所致的肢体麻木、关节痹痛、半身不遂等症气虚津亏所致的消渴症等 。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北旗参

###其它资料参考###1、性质不同:北芪为多年生宿根性豆科植物, 多为野生,后来经过发展也有许多是经过人工种植的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的根 。
2、产地不同:北芪主要就是北方生产的黄芪,比如产于黑龙江,内蒙古和山西等地的黄芪即为北芪 。而黄芪的产地大多是在南方地区生长的 。一般在医生开处方的时候,会用北芪这个名字与其它产地的黄芪作区分 。
3、效果不同:南方生长的黄芪功效与北芪的差别较?。?但是不如北芪温热,更适合南方地区使用 。一般在保健或者治疗中,使用的黄芪大多是生黄芪 , 即晒干后的黄芪切片,可以用来煲汤,泡水饮用等 。
扩展资料:
黄芪使用注意事项:
1、在饮用黄芪茶或者使用黄芪入药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吃生冷食物,因为这样做会导致体内环境被打破,导致身体内部平衡失调,使人出现头晕等情况,并且还会导致肠胃受损等一系列的后果 , 所以这一点大家一定要记住才可以 。
2、正处于月经期间的女士也不适宜使用黄芪,因为在月经期间使用黄芪会导致女士月经异常,甚至会导致女士月经不净的情况出现 , 对于身体会造成巨大的危害 。
3、黄芪中含有一定的致畸因素,会导致胎儿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畸形染色体增加,易造成畸形儿等情况,所以用户怀孕后忌用黄芪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芪

###其它资料参考###1、功效不同
太子参药性平和、味甘 , 有补气生津的作用 。常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干咳少痰、病后体虚、盗汗、夜间惊哭、小儿夏季热 。
北芪性微温, 味甘, 有补气固表、止汗脱毒、生肌、利尿、退肿之功效 。有脾虚、水肿、痔疮、痈毒等情况的时候用生北芪比较好 。
2、适用对象不同
太子参作用很多,主要是对小孩子最好,太子参可以提高免疫功能 , 改善心功能 。常服用太子参可以增强宝宝体质 。也用于体弱的老人 。
3、药力不同
北芪乃补气之司令, 建脾之统帅, 补血之精华是补气之帅,具有补气壮阳之力,太子参也是补气补虚药,药力比北芪平和 。
4、对血压的影响不同
北芪是中药中比较典型的双向调节的药物 , 北芪依药量的不同 , 可以升压也可以降压,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 。高血压患者禁多食太子参 。
扩展资料:
一、太子参禁忌人群
1、表实邪盛者要慎用太子参的
表实邪盛者可以理解为有实证的人 。太子参虽补力平和,但终为味甘之品,所以凡病有实邪者忌用,故邪实之证慎用 。
2、高血压及肾炎、胃炎患者不宜多食 。
二、太子参食用建议
太子参属于保健食品的一种,具有很好的营养价值,但是在进食的时候要注意,不能过量以免补得太过而引起上火 。
它的食用数量和做法,都要根据医生建议进行最佳 。因为太子参有补血益气的功效 ,  湿热气躁体质的人建议不要喝,容易上火烦躁,反而不利于气血稳定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芪
百度百科—太子参


###其它资料参考###北芪又称为黄芪、绵芪,南方人常称该药为“北芪” , 这是因为黄芪产于北方的缘故 。其药材以根粗长、质绵、折断面粉性及黄白色、味甜者为优 。
北芪味甘,性微温,入脾、肺经 。它的补气作用较强,是常用的补益气血之佳品 。北芪除了具有补气作用外,还有其它功用,因其广泛的用途而被誉为“一药多能” 。其应用范围涉及到内、外、妇、儿、五官、骨伤科,具有以下五大功效
2.1补脾益气
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倦怠乏力之症,以及脾虚泄泻,久泻脱肛等 。北芪的补气力强,善补肺气,可以治疗肺虚气短,声低懒言、神疲乏力,容易感冒之症 。常配党参、白术、淮山、炙甘草同用 。用蜜制后的北芪补益力更强 。
2.2固表止汗
用于表虚自汗 。北芪补气之中而有外达之性 , 故能补气固表以止汗 。北芪的固表止汗作用较好 。临床上通过不同配伍,能治疗各种汗出症同助阳药配伍,治阳虚自汗同补气药配伍,治疗气虚自汗同滋补药配伍,治阴虚盗汗 。若气血不足,外受风寒,又往往不能作汗,在解表药中配伍黄芪,能鼓舞阳气,补益汗源,使其发汗,所谓“黄芪有汗能止,无汗能发”就是这个道理 。这时宜生用 。
2.3益气升阳
用于气虚下陷之症 。中医认为脏器的下垂是由于中气下陷之故,北芪善于益气升阳,可治疗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肾下垂以及气虚血脱的崩漏等症 。中医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脏器下垂各症,补中益气汤中的北芪就是取其补气之中而有上升之性,能升脾胃之清阳 。这时宜蜜制后用 。
2.4利水消肿
用于气虚水肿 , 常配白术、防己、炙甘草或桂枝、茯苓同用,如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均有本品 。多用于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晚期等 。
2.5托疮排脓
用于气虚痈疽久不溃破,或溃后久不愈合,常与党参、肉桂同用 。取本品补气健脾,能促进脓疱的早溃和肌肉的新生,有排脓生肌作用 。
北芪为重要的补气药,全身之气皆能补益 。能补脾健胃、补肺益气、补气固气、补气消肿、补气生血、补气通络、补气升提、补气托毒、排脓生肌 。古人把北芪推崇为“补气诸药之最” 。
另外,中医认为补气有助生血,所以在治疗各种血虚症时加入补气的北芪、党参可以加强补血作用,如具有健脾养心、补血益气作用的归脾汤 。北芪还有降血糖的作用,所以常与淮山、生地黄、天花粉、五味子等配伍治疗糖尿病(消渴病) 。对癌症放化疗期间使用北芪可增强抗癌药的效果,减轻放化疗的不良反应,保护正常细胞,防止骨髓抑制 。中医还有一条名方就是补阳还五汤,汤中重用北芪四两,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半身不遂,效果非常好 。
主治
脾肺气虚所致的食少便溏、气短乏力等症中气下陷所致的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脏器下垂(胃下垂等)等症气虚不能摄血所致的便血、崩漏等症卫气不固所致的表虚自汗气血不足所致的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气虚失运所致的浮肿尿少气虚血滞所致的肢体麻木、关节痹痛、半身不遂等症气虚津亏所致的消渴症等 。
###其它资料参考###黄芪与北芪实为一种中药,只是黄芪是用蜜炙过的带有甜味(需区分开用硫磺熏制的,现在市面上常有这类产品),不及北芪燥,补气力与生用一样(南方多用),北芪就是生晒的带白色的,偏燥多用于补气(北方常用) 。
扩展资料:
一、性味归经:甘,微温 。归牌、肺经
二、功效: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 。
三、应用:
1、用于脾胃气虚及中气下陷诸证:
①用治脾胃气虚证 。黄芪擅长补中益气 。凡脾虚气短,食少便溏,倦怠乏力等,常配白术用 。
②用治中气下陷证 。凡脾阳不升,中气下陷,而见久泻脱肛,内脏下垂者,黄芪能补中益气,升举清阳,常配人参、升麻、柴胡等(如补中益气汤),以培中举陷 。(现在好多患者用黄芪打粉 , 每天用开水冲服 , 可达到保健的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力,抗衰老 , 护肝等 。)
2、用于肺气虚及表虚自汗,气虚外感诸证 。黄芪能补肺气、益卫气,以固表止汗 。用治肺气虚弱,咳喘气短,常配紫菀,五味子等同用:近年以黄芪为主,配伍百部、地龙等治慢性气管炎,亦有效 。
3、用于气虚水湿失运的浮肿,小便不利 。黄芪能补气利尿,故能消肿 。常与防己,白术等同用,如防己黄芪汤 。现以黄芪为主,配伍补牌肾、利水湿之品,治疗慢性肾炎浮肿,尿蛋白长期不消者,亦颇为有效 。
4、用于气血不足,疮疡内陷的脓成不溃或溃久不敛 。黄芪能补气托毒,排脓生肌 。宜煲汤单用 。
四、主产于中国的内蒙古、山西、黑龙江等地 。春秋两季采挖,出去须根几根头,晒干,切片,生用或蜜炙用 。
拉丁文名: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豆科、黄耆属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 。主根肥厚,木质,常分枝 , 灰白色 。茎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细棱,被白色柔毛 。
常用中药之一,北芪为膜荚黄芪的根 。主产于我国吉林省长白山区各县地 。春秋两季采挖,出去须根几根头,晒干、切片,生用或蜜炙用 。主产于中国的内蒙古、山西、黑龙江等地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芪

###其它资料参考### 黄芪北芪的区别的功效与作用
黄芪北芪的区别的功效与作用,黄芪北芪都是属于常见的中药材,平时人们喜欢把黄芪泡水喝 , 不仅能增加身体素质,而且还能延缓衰老,本文内容为大家详细介绍黄芪北芪的区别的功效与作用 。
黄芪北芪的区别的功效与作用一、黄芪与北芪的区别:
北芪是黄芪的一种,是生长在北方的黄芪 。也有南芪,南芪效力与北芪相仿 , 但没有它温热 , 十分适合南方补益之用 。
而黄芪是正名 , 北芪是冠以产地名的称谓 。中药以产地、形状冠名的有很多,比如川连、鸡爪连都是黄连,因其产于四川、形似鸡爪而得名 。黄芪的别称还很多,比如北芪、锦芪(金井玉栏)、绵芪、二皮、炙芪、红芪等等不一而足 。
南方人管北方生产的黄芪统称为“北芪”,不过“北芪”和“正北芪”可不是同一个东西 。正北芪只有山西浑源才能长出来,所含皂苷含量是其他黄芪的几倍 , 而且还是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因此我们就可以发现了,相比较而言,北芪是更好的一种中药材了,如果我们有条件的话,那么就可以选择更好的中药材来吃了 。
总而言之,黄芪就是北芪,黄芪性微温、味甘 , 有补血补气、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的功效 。黄芪富含糖类、胆碱、叶酸和多种氨基酸,对***有着多方面的作用,能增强身体免疫力、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改善皮肤循环 。
二、黄芪的功效
1、补气升阳 。
【北芪参是什么】 用于气虚引起的脱肛、子宫脱垂、崩漏、眩晕乏力等,并常与升麻、柴胡等同用 。
2、固表敛汗 。
多用于体虚表弱所致的自汗 。如表气不固,外感风寒而汗出,用黄芪配白术、防风治之 , 久服必效 。
3、托疮排脓 。
用于疮疡久不溃破而内陷 , 有促进溃破及局限作用 。用于疮疡溃破后,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且常配银花、皂刺、地丁等 。
4、利尿消肿 。
用于阳气不足所致的虚性水肿,并常与防已、茯苓、白术等合而用之 。
三、北芪的功效与作用
1、北芪有托疮排脓的功效:北芪用于气虚痈疽久不溃破,或溃后久不愈合,北芪常与党参、 肉桂同用 。取北芪补气健脾,能促进脓疱的早溃和肌肉的新生,有排脓生肌作用 。
2、北芪有补脾益气的功效:北芪用于脾胃虚弱 , 食少便溏,倦怠乏力之症,以及脾虚泄泻,久泻脱肛等 。北芪的补气力强,善补肺气,可以治疗肺虚气短,声低懒言、神疲乏力,容易感冒之症 。北芪常配 党参、 白术、淮山、炙 甘草同用 。用蜜制后的北芪补益力更强 。
3、北芪有益气升阳的功效:北芪用于气虚下陷之症 。中医认为脏器的下垂是由于中气下陷之故,北芪善于益气升阳 , 可治疗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肾下垂以及气虚血脱的崩漏等症 。中医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脏器下垂各症,补中益气汤中的北芪就是取其补气之中而有上升之性,能升脾胃之清阳 。这时宜蜜制后用 。
4、北芪有固表止汗的功效:北芪用于表虚自汗 。北芪补气之中而有外达之性,故能补气固表以止汗 。北芪的固表止汗作用较好 。临床上通过不同配伍 , 能治疗各种汗出症;北芪同助阳药配伍,治阳虚自汗;北芪同补气药配伍,治疗气虚自汗;北芪同滋补药配伍,治阴虚盗汗 。若气血不足,外受风寒,又往往不能作汗,在解表药中配伍黄芪,能鼓舞阳气,补益汗源,使其发汗,所谓“黄芪有汗能止,无汗能发”就是这个道理 。这时宜生用 。
5、北芪有利水消肿的功效:北芪用于气虚水肿,常配白术、防己、炙甘草或桂枝、 茯苓同用,如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均有本品 。多用于治疗 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晚期等 。
北芪为重要的补气药 , 全身之气皆能补益 。能补脾健胃、补肺益气、补气固气、补气消肿、补气生血、补气通络、补气升提、补气托毒、排脓生肌 。古人把北芪推崇为“补气诸药之最” 。
如何区分黄芪北芪一、概念差别
黄芪属于中药名称 。
北黄芪或者北芪只能说属于处方名 。因为品质好的黄芪主要产于黑龙江、内蒙古、和山西等地 。所以医生为了强调黄芪的产地往往会在处方中用北黄芪(内蒙古、黑龙江所产的黄芪)或者西黄芪(山西所产浑源为中心所产的黄芪)等名称 。北黄芪属于正品黄芪 , 品质属于比较优良的,属于黄芪佳品 。
二、产地不同
北芪特指产于黑龙江、内蒙古等北方地区的黄芪,其产地范围相对固定 。
黄芪的产地就没有明显的特指区域 , 我国的东北、华北及西北等地均有出产 。
三、集合大小的差别
北芪是众多黄芪中的'一种 。而北黄芪、西黄芪等品种均属于黄芪 。
扩展资料
北芪和黄芪的功效:
1、补脾益气:非常适合脾胃比较虚弱和脾虚泄泻的患者,而北芪具有很好的补气力,可以搭配党参、淮山等一起服用效果更佳 。若是用蜜制后的北芪补益力更强 。
2、可以补气 。固汗的效果也很明显,治阳虚自汗可以跟补气药一起搭配,治疗气虚自汗 。有的人气血不足,或者感染了风寒 , 但又出不了汗,可以在解表药中配些黄芪,可以达到补气的效果,让其发汗 。
3、有的患者气虚导致了水肿,建议用黄芩撘配茯苓、白术、防己和桂枝一起服用 , 有很好的利水消肿作用 。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患者也可以服用 。
4、脏器会下垂的原因是中气下陷导致的,而北芪有很好的益气升阳效果,对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患者 。有补中益气汤的效果 。
5、溃后久不愈合患者 , 也可以服用黄芪,建议搭配党参、肉桂一同服用 。可以很好的促进脓疱的早溃让肌肉迅速新生 。

###其它资料参考###
黄芪和北芪没有区别,它们是同一种植物 , 只是各地的叫法有所差异 。黄芪的总花梗与叶近等长或稍长,至果期后会显著伸长,其荚果为薄膜质 , 稍膨胀,呈半椭圆形 , 果颈一般会超出萼外;黄芪的荚果中有3-8颗种子,其花期为6-8月份 , 果期为7-9月份 。
一、黄芪和北芪有什么区别
1、北方产的黄芪一般称为北芪,而南方产的黄芪,如山西产的黄芪,则称为黄芪,它们是同一种植物,没有区别,只是各地的叫法有所差异 。黄耆是豆科黄耆属植物,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主根肥厚,木质,常分枝,灰白色,总花梗与叶近等长或稍长 , 至果期后会显著伸长,其荚果为薄膜质 , 稍膨胀,呈半椭圆形 , 果颈一般会超出萼外,种子3-8颗 , 其花期为6-8月份,果期为7-9月份 。
2、黄芪分布于俄罗斯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华北、东北及西北(四川、甘肃和西藏等) , 中国各地多有栽培 。生长于中温带和暖温带地区,有较强的耐寒能力 , 喜日照、凉爽气候,耐旱 , 不耐涝,多生长在山坡中、下部的向阳坡及灌丛、林缘、林间草地、疏林下及草甸等处 , 种子萌发温度比较低,平均气温约8℃时满足黄芪播种的温度要求 。
二、黄芪如何收获留种
1、黄芪生长2-3年后采收为佳 , 生长年限过久会产生黑心,影响其品质 , 本地区是在10月下旬进行采收,使用工具小心的挖取全根 , 避免断根和碰伤外皮,去净泥土后,趁鲜切去芦头 , 修去须根,晒至半干后,堆放1-2天使其回潮,再摊开晾晒,反复的进行晾晒 , 直至全干,然后将根理顺直 , 扎成小捆,即可供药用 , 质量是以条粗、断面色黄白、皱纹少、味甘、粉性足者为佳 。
2、留种选用3年生以上无病虫害、生长健壮地块作黄耆种子田,种子的采收宜在9月种子变褐色、果荚下垂黄熟时立即进行 , 否则种子散失,果荚开裂 , 会导致难以采收,种子的成熟期不一致,应当随熟随采,若是小面积的留种,建议分期分批的采收,将成熟的果穗逐个剪下 , 舍弃果穗先端未成熟的果实,只留用中下部成熟的果荚 。若是进行大面积的留种,可以在田里70-80%果实成熟时一次性进行采收,采收之后先将果枝倒挂阴干几天,使种子后熟,再晒干、脱粒、扬净、贮藏 。

###其它资料参考###南方人管北方生产的黄芪统称为“北芪” , 不过“北芪”和“正北芪”可不是同一个东西 。正北芪只有山西浑源才能长出来,所含皂苷含量是其他黄芪的几倍,而且还是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
一般黄芪普通人吃吃还可以,如果是老年人或者体虚的人吃了几乎没什么作用 。但是正北芪的功效却非常好,特别是中老年人吃了效果非常明显 。中国这地儿 , 数广东人最会吃,浑源当地的正北芪几乎全部出口到广东、浙江等地,加上产量稀少,就连同仁堂都买不到真正的“正北芪”,而所售“北芪”多是内蒙、东北等地多产 。总之呢,正北芪可是个好东西,不过千万不要以为“北芪”就是“正北芪”哦!
北芪红参汤固表益气,可提高免疫力!

北芪参是什么

文章插图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