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织布机是什么样子 古代的棉花脱仔机是什么样子的啊( 三 )


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著名的机械工程师马钧继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陈宝光之妻之后再一次对提花织机进行重大改革 。 马钧改进了当时操作笨重的织绫机, 发明一种新的织绫机 。 他把50蹑改为12蹑, 采用束综提花方法 。 这种新的织绫机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 大大加快了中国古代丝织工业的发展速度, 为中国家庭手工业织布机奠定了基础 。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 中国制造的水转大纺车, 三摧、五摧(锭)手摇纺车都是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的人力纺纱机具 。
棉纺织最早在云南和海南岛等地兴起, 这里的少数民族很早就积累了一套棉纺织加工技术 。 元朝时期(公元1206---1368年), 上海出生的中国古代纺织专家黄道婆把从海南黎族人民那里学到的先进的棉纺织技术传入内地, 并改进了擀、弹、纺、织等工具, 极大地提高了纺纱效率 。 此外, 她用错纱、配色、综线等技术, 织制出有名的乌泥泾被, 推动了上海松江一带棉纺织技术和棉纺织业的发展, 使松江在当时一度成为中国棉纺织业的中心 。 由此可以看出, 黄道婆在中国棉纺织技术发展史上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影响深远 。
明朝(公元1368---1644年)和清朝时期(公元1616---1911年), 蚕桑丝绸尽管受到了棉花的冲击, 但是杭嘉湖一带的蚕桑生产依然比较发达 。 考古发现证明明清两代在丝绸织造、印染缂绣的纺织工艺和纹样风格上较前代继续创新 。 从一些文化遗址出土的纺织服饰中可以看出, 当时的刺绣和印染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
在长期的纺织生产实践中, 中国古人发明创造了很多棉纺织加工机械, 这些机械包括初轧棉工序中使用的脱籽机, 将脱籽后的棉花弹松用的椎弓, 用来纺纱、拈线的纺专、纺车和脚踏纺车, 便于棉纱后加工的绕锭架、经车、经床, 以及织造工序的织布机等 。
中国古代的纺织工具和机械制造技术是世界上最早的, 也是最先进的 。 这些技术后来与造纸术一起传播到了西方, 对西方的纺织工具和机械技术的研究产生了启发性作用 。 西方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纺织机的发明就是抄袭了中国古代的纺织工具和机械技术 。
③造船技术
汉朝时期(公元前202---公元220年), 中国已有各类舰艇和大量的三四层舱室的楼船, 有些舰船已装备了艉舵和高效率的推进工具橹 。 西汉时期的被中香炉构造精巧, 无论球体香炉如何滚动, 其中心位置的半球形炉体都能经常保持水平状态 。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589年)学者祖冲之所造日行百里的千里船和学者粱侯景军中的160桨快艇, 都是人力推进的快速舰艇 。
宋朝(公元960---1279年)的战船已普遍采用水密舱壁技术, 可以保护船只, 免得进水而沉没, 这种技术至今仍是船舶设计中重要的结构形式 。 公元2007年, 宋朝沉船“南海一号”被打捞出来, 证明了中国是最早发明水密舱技术的国家 。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 中国的木帆船已能逆风行驶, 并拥有全风向航行的能力 。 扬州立帆式风轮是将八扇纵帆等距装置在八角形木架上, 围绕一个垂直轴旋转, 并能自动调节帆面角度 。 这是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木船风帆的进一步发展 。 长期以来, 中国沿海一带多利用它推动翻车, 以提取海水晒制食盐 。
郑和船队规模宏大, 人数众多, 组织严密, 是公元15世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船队 。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有大小船舶200 余艘, 官兵27800 余人, 其中最大的船长151米, 宽60米, 舵杆长11米多, 有九桅十二帆, 吨位达到一万吨, 这些船使用钢铁和木材制造, 并且使用蒸汽机(中国古代称其为“旱舡”)作为动力 。 西方同时期的船队的规模一船只有100人左右, 最大的船的吨位不超过300吨, 远远不能与中国的船相比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