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丨爱情之外的《漫长的告白》


文艺评论丨爱情之外的《漫长的告白》

文章插图

文艺评论丨爱情之外的《漫长的告白》

文章插图

文艺评论丨爱情之外的《漫长的告白》

文章插图


电影开始于北京钟鼓楼下的胡同里,弟弟立冬确诊绝症,不久于人世,他对哥哥立春隐瞒了真相,只邀他和自己去一个叫“柳川”的日本小城,去寻访他们年少时共同爱过的姑娘,她的名字也叫“柳川” 。到这一刻,电影的片名出现在画面上 。其实它起初的片名《柳川》,远比《漫长的告白》这个文艺腔的言情片名更适合出现在这里 。
【文艺评论丨爱情之外的《漫长的告白》】导演张律和华语电影久别重逢,而故人依旧,《柳川》这个质朴直白的名字,是他过去20年高度风格化的创作谱系的延续 。“柳川”一语双关,既是地名 , 又是人名,这个名字牵系着一对兄弟各自无处安放的情感 。回溯《重庆》《豆满江》《里里》《庆州》《福冈》这些旧作 , 张律曾反复以地名作为片名,探讨特定空间里个体的命运 , 地理空间成为人物飘忽不定的情感和情绪的载体 。他和他创造的角色们一起游来荡去 , 萍踪浪迹,寻不到确定的去处,也逐渐看不清自己的来处——情感、乡愁和身份认知 , 都恍恍惚惚 , 不那么确切 。恰似他在电影《春梦》里作的诗句:冲走大雾的是又一阵大雾,冲走思念的是另一段思念 。
文艺评论丨爱情之外的《漫长的告白》

文章插图


《漫长的告白》里,柳川是所有人相遇或重逢的地方,这座枕水而建的小城、城里川流不息的运河水,成为众人感情无所着落的隐喻 。立冬自少年时暗恋柳川 , 敏感内向的他活成世人眼里的“怪人”,最终带着未曾告白也不可能实现的爱,孤独死去 。立春以一种不负责任的随便,游戏于人间,少年轻佻错失生命中最初的爱,此后便如同船失了锚,找不到可以停靠的港 。柳川少女时随母亲迁居北京,继而移民伦敦,她人到中年 , 暂时地落脚在一个和她同名的异国小城,“柳”和“川”是飘摇的、流动的事物,一如她飘飘忽忽、起起伏伏的前半生 。立冬、立春和柳川 , 他们两两之间存着刻骨铭心的情份,但兄友弟恭和举案齐眉终成落空的诺言,他们各自孤独 。死亡带走了立冬,活下来的人们将各自抱残守缺地生活下去 , 背负着不可能被辨明的过去 , 摇摇晃晃地迎向未来 。
《漫长的告白》的三位主角和张律之前作品里的许多角色 , 都陷在很深的、无法排解的孤独中,他们无论在地缘层面 , 还是在亲密关系中,都因求不得归属感而彷徨 。从第一部短片《11岁》,到后续的《芒种》《豆满江》,张律的电影里反复出现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孩子,他们承担着成长环境施加给他们的、超乎年龄的孤独感 。2008年,张律和郭柯宇合作了《重庆》,这部电影里有个“金先生”,他因为韩国老家的爆炸惨案,心碎之后移民中国,把重庆当作新的家乡,到电影结束时 , 他又决定离开重庆,去蒙古寻找“心安之乡” 。《庆州》的男主角是在北京大学研究东北亚历史的韩国学者,因为一场葬礼,他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发现不仅挚友去世了,他刻骨铭心的回忆也找不到留存的痕迹 。梦里不知身是客,且认他乡作故乡,在这些电影里,没有具体的事件发生,也没有清晰的矛盾的爆发和解决,自始至终是暧昧的情绪流动,半真半假,虚虚实实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