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膏是什么意思?猪膏散的作用及功效,让人一看就懂的文章

什么是膏方及其历史渊源?

猪膏是什么意思?猪膏散的作用及功效,让人一看就懂的文章

文章插图

“糊”这个词是从“肉”开始的 , 最初指的是动物脂肪 , 后来指的是浓稠的糊 。 在中药制剂中 , 中药材被加工成一种像动物脂肪一样细腻粘稠的半流体物质 , 称为“膏状物” 。 它和丸、散、丸、酒、露、汤、片等其他剂型一样 , 属于中医传统八大剂型之一 , 又可分为外用药膏和内服药膏 。
外敷药膏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 , 俗称“膏药” 。 它是将药物涂抹在患者体表的某一部位 , 通过发挥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祛风散寒、解毒祛腐的作用 , 达到治病或养生的目的 。 常用于治疗外科和皮肤病 , 对一些内科和妇科疾病也有疗效 。
本文主要介绍了口服药膏配方 , 即“药膏” , 是医生根据患者体质和疾病定制不同的方剂 ,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一种独特的中医调整补充方式 。
膏方历史悠久 , 其源头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和《五十二病方》 。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载有两个膏方 , 《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膏方 , 载有30多个膏方 。 103010中有“取一桶水 , 熬胶 , 取一升米 , 熟了抿一口 , 夜不吃”的药方 。 虽不以“膏”命名 , 但也算是文献记载中最早的口服膏方 。 《五十二病方》之后还有“白冰膏药方”、“千金膏药方” , 也可以内服 。
早期的口服药膏常被称为“汤剂” , 如《武威汉简》中的附子水煎剂、猪苓膏水煎剂等 。 称为“汤剂”的方子 , 往往是将膏体进一步加工成丸服用 , 如《金匮要略》的鳖甲煎丸 , 《金匮要略》的地黄汤 , 《中藏经》的孙思邈的左慈真人千金地黄汤 。
早期的口服药方称为“药膏”或“汤剂” , 主要用于治疗疾病 , 而不是滋补 。 仅见于六朝、隋唐、《千金要方》、《小品方》等文献 。 有没有看到一些滋补强壮的面霜 。 在临床上 , 人们逐渐认识到将滋补方药制成膏方服用有一定的优势 , 以后滋补的膏方会越来越多 。
到了宋代 , 膏方逐渐取代了汤剂 , 基本沿袭了唐朝的风格 , 用途也越来越广泛 。 如南宋《外台秘要》年收藏的琼玉膏 , 至今仍在使用 。 同时膏方中含有动物药的习惯也流传了下来 , 如《洪氏集验方》天花粉膏 , 既有治疗作用 , 又有滋补作用 。
到明清时期 , 膏方已进入成熟阶段 , 其特点是正式命名和标准化生产 。 膏方专指滋补方药 , 汤剂专指水煎剂 。 数量大大增加 , 临床应用更加广泛 。
明代的方子广泛记载于各种方子中 , 构成简单 。 流传至今的名方有宏济《圣济总录》的桂露二仙膏、龚廷贤《摄生总要》的茯苓膏、张景岳《寿世保元》的梁毅膏等 。
清代膏方不仅在民间流传 , 在宫廷中也广泛使用 。 如《景岳全书》收录了近30种口服膏方 , 包括慈禧、光绪所用的 , 以延寿膏、菊花延寿膏、护体膏、健脾膏等为代表 。 到了清末 , 膏方的成分越来越复杂 。 例如 , 在张雨晴的《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中 , 膏方的用量往往达到二三十味 , 甚至更多 。 膏方收藏中常加入阿胶、鹿角胶等 , 强调辨证论治 , 对后世医家影响很大 。
新中国成立以来 , 膏方的研究和应用有了很大的发展
由于药膏服用非常方便 , 效果明显 , 加上人们的健康需求日益强烈 ,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请中医专家为自己量身定制合适的药膏 。 奶油配方在江浙沪等地区一直特别受欢迎 。 在中医保健浪潮的推动下 , 服用膏方进行保健在中国其他地区也日益流行 , 成为一种新的保健时尚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