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芜是什么意思,菁芜是什么东西,原来答案就在( 五 )


到宋代 , 出现了高桌椅 , 则人们对王羲之可能更加隔膜 。 《阁帖》盛行之后 , 人们眼中的王羲之 , 是经过刻拓的、简化的王羲之 , 而高桌椅也便于接受这种简化 。 好在现在出版发达 , 我们只要把古帖墨迹本和刻帖加以对比 , 就会感觉到刻拓的简化是多么可怕 。 加上宋人学楷书 , 多从唐人大楷入手 , 这就为“院体”准备了所有的条件 。 毕竟 , 像米芾那样能够时常看到二王真迹的人 , 是凤毛麟角的 。 所以 , 书法 , 或者说笔法 , 差不多可以唐为界 , 唐以为前古 , 唐以后为今 , 由于种种条件的改变 , 今不逮古 , 势所必然 。 当然 , 这并不是说宋以后的书法家都不理解二王 , 都不了解二王的笔法 。 我们看到苏轼临的《讲堂帖》、赵子昂临的《远宦帖》 , 以及王铎临的大量二王帖 , 都是能够克绍山阴箕裘的 。 但毕竟时代压之 , 赵子昂极知晋人 , 但他写出来的 , 也是简化的晋人或改造的晋人 。 至于一般的书写者 , 可能终生无缘见晋贤墨迹、摹本 , 当然就会陷于误读 , 而自以为追步山阴了 。
正如儒学一变为汉儒 , 再变为宋儒 , 欲知孔孟真意 , 不读《论语》、《孟子》是不可思议的 。 笔法的误读可能 , 远甚于此 。 欲了解二王笔法 , 当然最重要的依据是墨迹和摹本 , 而历代法书只是它的注脚 。

菁芜是什么意思,菁芜是什么东西,原来答案就在

文章插图

写字 , 站着写还是坐着写 , 如何站、如何坐 , 是一个问题 。 怎样拿毛笔 , 是另一个问题 。
前一个问题 , 可谓之“身法” 。 古人论述也不少 , 但没什么争议 。 很多人谈到身法 , 要求烦琐 , 做起来不容易 。 但是 , 我见过很多人写字 , 身法千奇百怪 , 似乎也不影响其掌握笔法 。 所以 , 标准的身法 , 可能仅仅是一个标准而已 , 按标准去做 , 有利于书写、有利于身体健康罢了 。 白蕉在《书法学习讲话》中总结了几条 , 我以为最明白 , 不弄玄虚:
两脚平放桌子下面 , 身体坐稳 , 重心不偏;
头要端正 , 视线才正确集中 , 看到全面;
肩背要直 , 不可倾斜 , 胸部和桌面保持适当距离;
左手按纸 , 右手提笔书写 , 左手对右手起着支援作用和平衡作用 , 对身体重心起稳定作用;
在书写巨幅大字的时候 , 左右脚分前后 , 如果双脚并立 , 不能使用出全身力量 。
白蕉讲的主要是坐姿 , 站姿只讲了一句 , 也够了 。
另一个问题 , 就是执笔法 。 据说 , 唐代韩方明、陆希声论笔法 , 都来于右军 , 有拨镫法、“五字法”的说法 。 “拨镫”一说指马镫 , 一说“镫”通“灯” , 从来都莫衷一是 , 辨析起来也没有什么意思 。 实践证明 , “五字执笔法”是实用而科学的 , 其他五花八门 , 都不重要 。 李煜把拨镫法和五字法混为一谈 , 总结出八字:
擫:大指上节下端 , 用力向外向右上 , 势倒而仰 。
压:食指上节上端 , 用力向内向右下 , 此上二指主力 。
钩:中指指尖钩笔 , 向下向左内起 , 体直而垂 。
揭:名指背爪肉际 , 揭笔向上向右外起 。
抵:名指揭笔 , 由中指抵住 。
拒:中指钩笔 , 由名指拒定 , 此上二指主转运 。
导:小指引名指过右 。
送:小指送名指过左 , 此上一指主往来 。
五字执笔法 , 把五个指头的作用 , 皆用一个字说明 , 就是:擫、押、钩、格、抵 。 虽云五字 , 身教则易 , 言传难明 , 这里也不多说了 。 讲五字执笔法 , 以沈尹默讲得最细致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