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乳适不适合每天吃 什么是炼乳?炼乳可以经常喝吗?( 二 )


再制奶酪不仅钠含量会更高一些 , 而且也会在别的方面做一些文章 。 既然是再制 , 可改进的“空间”也就非常大了 , 有的再制奶酪含有脱脂奶粉 , 降低了原奶酪的使用比例;有的里面额外添加了糖、奶油、香精等让口感更香甜 。
总之 , 再制奶酪花样多 , 优劣孬好并不能一言以概之 , 需要选购时认真看食品标签:首先配料表中“奶酪”这种成分位置越靠前越好 , 同时营养成分表中蛋白质和钙含量较高 , 而脂肪和钠含量少的产品更为健康 。
奶酪不仅是西餐中的奶制品“一姐” , 在日常膳食中也可以代替一部分牛奶经常吃起来 。 例如:将奶酪、蔬菜(例如生菜、黄瓜)、鸡蛋等一起夹在全麦面包或者馒头里 , 做成简易版的三明治 , 很适合上班族和学生族当早餐;也可以将奶酪切成小块 , 与其他蔬果一起做成奶酪沙拉 , 简单丰富;还可以在炒洋葱、土豆、南瓜等食物时放点奶酪 , 等其完全融化后 , 炒出的菜别有一番香味;或者将奶酪放在吐司面包上 , 抹上番茄酱 , 撒入杏鲍菇、彩椒、洋葱等蔬菜 , 烤制之后再吃 , 就成为一道美味又很萌的吐司小披萨 , 更多吃法大家可以多多解锁 。
三、西餐中的百搭高手--黄油
在西餐中 , 黄油(butter)也是大有用武之地 。 无论是主副菜中的香煎扇贝、香煎鱼、黑椒牛排、奶香玉米 , 还是饭后各种口味的布丁、甜点、浓汤中都可用到 , 浓郁的香气很容易捕捉味蕾的喜悦 。 然而 , 同样是淡黄色的固体 , 同样都来自于牛奶 , 黄油与奶酪营养成分却有天壤之别 。
黄油 , 在香港还流行叫“牛油” , 当然最标准的称呼还是“黄油” 。 不论哪种称呼都带着“油” , 这道出了黄油的本质 。 黄油其实就是一大块脂肪 , 这些脂肪正是从牛奶中提取出来的 。 牛奶本身的脂肪含量不算高(3~5%左右) , 要从液体的奶中提取出这么多的脂肪需要进行多次分离 。 首先从牛奶中分离出来稀奶油(鲜奶油) , 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搅拌、分离可得到脂肪含量更高的黄油 。 有时可能还会添加一些其他的成分或营养素 。
经过这样的分离 , 黄油的脂肪含量一般都得在80%以上 , 且以饱和脂肪酸为主 , 含水量较少 , 所以室温下为固体 , 这一点与牛油、羊油等动物油有些类似 。 这可能也是黄油为什么在香港被叫做“牛油”的原因所在 , 当然从牛肉脂肪层提炼出来的油脂也称为牛油 , 不可混淆 。 这种饱和程度高的油耐热性好 , 加工性能稳定 , 不仅西餐中常用 , 加工食品也经常用到 。
顺便说一下黄油分离后剩下的部分就是酪乳(buttermilk) , 里面含有不少于8%的非脂乳固体 。 不过现在市面上所说的酪乳跟传统的有所不同 。 现在的酪乳是在牛奶中加入乳酸菌发酵而成的 , 例如比较常用的有乳酸链球菌、乳酸乳球菌等 。 跟酸奶的发酵有些类似 , 口感酸酸的 , 只不过添加的菌种不一样 , 所以发酵出来的状态也不一样 。 乳酸菌发酵后的酪乳质地粘稠 , 也是制作松饼、玉米糕、热香饼、苏打面包、沙拉酱、奶黄等的常用原料 。
将黄油打发后可以制成黄油霜( Butter cream) 。 它的制作方法是将黄油加热稍稍软化(不能融化) , 然后和白糖放在一起 , 再用打蛋器高速搅打 。 就跟打鸡蛋清类似 , 打发之后的黄油状态和体积原本的黄油差别很大 , 随着打发过程中空气的进入 , 黄油颜色会变浅 , 质地更加蓬松柔软 , 在西餐中可以直接涂在吐司等面包上 , 也可以做蛋糕 。 有很多蛋糕的外层装饰和裱花是用黄油霜来制作的 , 可塑性更好 , 口感跟奶油自然不太一样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