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灯是怎么制造的?电灯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这才是好文

我是山东手工制作推荐官, 推荐威海荣成豆面灯非遗传承人马书红的制作技艺 。

电灯是怎么制造的?电灯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这才是好文

文章插图

走进位于威海荣成石岛的马书鸿豆面灯和唐华工坊, 你会被那些色彩鲜艳、栩栩如生的豆面灯所吸引 。 十二生肖灯, 或立或卧, 或坐或盘绕, 或跑或腾跃, 都活灵活现 。 十二月灯笼, 都很小很独立, 圆圆的油碗, 褶皱分明 。 各种喜庆的祈福, 呈现出栩栩如生的灯笼形象, 清新的衣服, 五彩缤纷的彩带, 宛如仙女, 独具魅力 。 还有虫、鱼、畜灯, 造型生动, 花样繁多 。 他们有的拿着五颜六色的金色造型的灯碗, 有的吐着红红的舌头, 有的小眼睛像是转来转去, 个个栩栩如生 。 这些小巧玲珑、色彩斑斓的作品, 体现了荣成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和荣成豆面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深刻历史文化内涵 。
正月十五豆面灯的由来
据《荣成民俗》报道, 正月十五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称为元宵节, 也叫灯节 。 道教称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 是天官的生日, 也叫上元节 。 据史料记载, 正月十五的原意是祭祀掌管旱涝风霜的月神, 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 预测当年的农业繁荣, 预测全年的气候走向 。 老话说“元末天晴, 主春旱” 。 威海有句谚语:“八月十五下大雨, 正月十五下雪 。 ”这是预示好年景的自然现象, 也是人们从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观察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 。 因此, 正月十五的原意是祭祀掌管阴阳变化和农业兴旺的月神, 并作为传统节日代代相传 。 后来佛教传入中国, 佛教把火比作佛性 。 所谓“无极火”照亮了“无极”, 灯就成了佛前的主供 。 佛教中的燃灯佛, 教释迦牟尼的老师, 预言释迦牟尼可以成佛 。 所以在佛教中, 灯被视为光明, 释迦牟尼变天的时候, 恰恰是东方的正月十五 。 为纪念佛祖之变, 这一天举行燃灯仪式, 燃灯风随之而来 。 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3354175年), 明帝倡导佛教, 按照佛教正月十五点灯拜佛的惯例, 命令士绅和百姓当晚在宫庙里挂上灯 。 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从宫廷蔓延到民间, 形成了盛大的民族节日 。
豆面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 据《僧史》记载, 汉明帝时期从西域传入, 到唐代逐渐发展为元宵节, 宋代元宵节成为制度 。 明太祖建都南京后, 为了吸引世界各地的富商, 南京连续十天灯火辉煌, 以示隆重 。 清朝唐太宗崇德年间(1626 -1643年)规定, 元宵节要举行三夜, 并开放市场赏灯 。 清朝康熙年间(1661 -1722年), 《莱阳志》年出版:“再做十二面, 按月顺序蒸, 以避水旱 。 ”到了近代, 全国各地捏灯笼、做灯笼、赏灯笼的活动层出不穷, 成为一种古老而有特色的文化符号 。
地处胶东半岛的威海市, 自古以来就形成了正月十五揉面撒豆粉灯的民俗 。 祈求吉祥、家庭和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占卜预言、辟邪祛病等 。 并希望一切美好的祝愿, 寻求欢乐和喜庆的精神寄托 。
面攒好后反复揉揉筋, 切块揉出虎、龙、猴、十二生肖、月亮灯笼等豆面灯 。 捏好豆面灯后, 在头部左右两侧插入玻璃眼或眉豆、黑豆、花椒, 以清目, 剪出嘴、耳朵、胡须等 。 用剪刀, 用竹签扎出鼻孔 。 老虎用镊子夹起长粒米, 一颗一颗地嵌入两排牙齿 。 动物的嘴巴要装上红色的小舌头, 或者在上下唇涂上红色 。 然后用面条揉成一个面碗, 放在十二生肖灯的背面或者怀里 。 对于十二月的灯笼, 在灯笼碗上, 一月的灯笼夹一折, 二月的灯笼夹两折, 以此类推 。 在繁忙的六月和九月灯里, 灯碗要盘上一条小龙, 寓意风调雨顺 。 最后拿吸管, 用棉絮包好, 插在碗里, 倒花生油, 准备点燃 。 一个更大的豆面灯, 下面放一个绿叶底座, 增强了稳定性和艺术感染力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