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写书体同样以简牍为祖 , 特别是简牍中的草书 。 简牍中的草书 , 谓之汉草 , 或谓之章草 , 是草、行、楷书的渊源 。 观察图2—19《河西汉简》即知 , 它基本上舍弃了过于复杂的“逆入”起笔法 , 而是用了差不多“欲横先竖 , 欲竖先横”的侧锋的起笔方法 , 魏晋间的楷、行、草书 , 亦即写书体 , 莫不如此 。 “侧笔取势 , 晋人不传之秘”的原因 , 也在于此 。 侧锋起笔 , 在瞬间调整笔锋 , 发挥笔锋弹性 。 即如朱和羹《临池心解》所说:“余每见秋鹰搏兔 , 先于空际盘旋 , 然后侧翅一掠 , 翩然下攫 , 悟作书一味执笔直下 , 断不能因势取妍也 。 ”简化了“逆入”的起笔方法 , 但仍能达到“逆入”的作用 , 其美学原理与“逆入”的方法是一致的 , 只是操作简便 , 更利于书写而已 。
由此而论 , 书法断无不藏锋的起笔 , 而藏锋分为“逆入”和侧笔两种 。 碑法侧重于逆入 , 而帖法侧重于侧笔 。 而后世或因不明就里 , 或者为了言说的方便 , 把“逆入”之法说成是藏锋起笔 , 把侧笔之法说成是露锋起笔 。 “露锋”二字其实害人不浅 。 就我自己的教训来看 , 不解侧锋本意 , 误露锋为尖笔 。 点画露尖 , 不仅起笔方法不对 , 更重要的是既以尖笔起笔 , 也便无法打开笔锋 , 使用笔锋的弹性逆顶发力 , 使点画入纸沉厚 , 只能轻轻画过 , 即使再强行加重笔画 , 也只能进入另一种“提按”的误区 , 与真正的法度 , 可谓南辕北辙了 。 真是一着有误 , 满盘皆输 。 而侧锋起笔 , 实在是笔法的第一关键 。 说它是第一关键 , 当然首先表现在时序上 , 起笔决定着点画的书写方法 , 也决定着点画的形态和质量 , 不能过起笔这一关 , 往后的一切也就无从谈起了 。 “侧翅一掠”间 , 打开了笔锋 , 写出的点画成为“面”的形态 , 才可以称之为点画 , 否则就只能成为“线条” 。 而“线条”一词 , 实与书法之旨大悖 。 欲用“线条”一词替代“点画”者 , 差不多可以说是不懂书法的 。 所谓打开笔锋 , 意即倪苏门《书法论》所说:“发笔处便要提得起笔 , 不使其自偃 , 乃是千古不传自语 。 ”
“逆入”的方法既被说成是“藏锋” , 而藏锋又是必须遵循的法则 , 所以受到后人重视 。 特别是清代碑学兴起之后 , 无论方笔圆笔 , 居多以“逆入”方法起笔 。 像何绍基所临《张迁碑》 , 尽管《张迁碑》给人以方笔的印象 , 但他临的效果是圆笔起笔较多 , 而且显然大量运用了“逆入”的起笔方法 。 而赵之谦所书智果《心成颂》 , 许多起笔方法是画一个三角形式的“逆入”起笔法 。 不拘方圆 , 总之是做到了“藏锋” 。 在帖学技法系统中 , 基本上没有这样的起笔方法 , 至多 , 在笔画连带过程中 , 间或会出现似乎逆入的样子而已 。 但是 , 平心而论 , 碑学的技法也不能完全视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 它还是有所本源的 , 不管是出于误读还是出于发现 , 它毕竟能自成体系 , 而且写出了精彩的作品 。 在生宣长锋、擘窠大字的境况下 , 碑派所创立的方法 , 往往奏效 , 这是清人的贡献 , 也不可遽然把它说得一无是处 。
文章插图
过去老辈人教人写字 , 常说 , 笔杆要立直 , 而且对准鼻尖 。 这种要求 , 执行起来实在别扭 , 至于为什么 , 学习者不问 , 即使问了 , 教学者也说焉不清 。 实际上 , 这大概就是建立在误解基础上的 , 解决“中锋”用笔的一个机械、笨拙的方法 。 这样写字当然是不行的 。
相关经验推荐
- 超级好听有趣非主流名 我说你要的是什么
- 耳机|「618如何选耳机」主动降噪的原理是什么,降噪耳机有哪些推荐?
- MacBook Air|鼎桥M40和华为Mate40究竟是什么关系?
- 华为|不太讲究啊,华为这个翻身仗,有点“坑”队友的意思
- 家庭清洗油渍方法 家庭清洗油渍方法是什么
- 什么是脆的菜,脆菜是什么样子,点击此处打开链接
- 荠菜啥样,荠菜的味道是什么样的,你还知道哪些了解
- 麦芽是什么发的芽,麦芽指的是什么样的,点击此处继续阅读
- 有一种黄油带粘性叫什么黄油,黄油包是什么,谢谢分享涨知识了
- 粳性小米是什么米,粳小米是什么,基础知识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