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芜是什么意思,菁芜是什么东西,原来答案就在(19)


笔从曲处还求直 , 意到圆时更觉方 , 此语我曾不自吝 , 搅翻池水便钟王 。
曲处求直 , 于其说是笔法 , 还不如说是心法 。
曲直之间 , 务求中庸 , 以不偏不易为最上乘 。 正如孙过庭《书谱》所说:“虽学宗一家 , 而变成多体 , 莫不随其性欲 , 便以为姿:质直者则径侹不遒;刚佷者又倔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 , 躁勇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蹇钝;轻琐者淬于俗吏 。 斯皆独行之士 , 偏玩所乖 。 ”不偏玩 , 固然是理想 , 而既是理想 , 也就往往难以实现 , 或者说只能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实现 。 实际情况是 , 因为偏爱、偏见和偏玩 , 会导致不那么理想的状况 。 不仅一般人会有这样的问题 , 名家大师也在所不免 。 比如王宠固然是大师 , 然而不免质直 。 其质直的原因 , 是对帖的误解 。 杜甫说:“峄山之碑野火焚 , 枣木传刻肥失真 。 ”以《阁帖》为代表的帖 , 不知经过几番枣木传刻、翻刻 , 失真是肯定的 , 照着帖去写 , 也是没有“透过刀锋看笔锋” , 往往就会失去了笔的曲 , 而代之以刀的直 , 直多曲少 , 则为质直 。 甚至 , 我们在形容这一现象时 , 干脆就说“刻板”二字 。
当然 , 用直用曲 , 是有所偏胜的 。 张裕钊被康有为称为“集碑之成” , 其书颇究方圆 , 似钢筋铁骨 , 不少地方是偏于直的 , 同时当然是用曲的 。 更偏于直者 , 大概要算伊秉绶的隶书 , 粗看简直是平铺直叙 , 但细而玩之 , 也是处处用曲的 。 相对而言 , 郑簠隶书可能就偏于曲 , 时见跳荡之笔 。 近人张伯驹书 , 简直全是曲 。 我曾经因为其过于花哨 , 似柔弱无骨而不之喜 , 以为无可取之处 , 其实顺着他的笔路看去 , 才会体会他的微妙之处 。 张伯驹是懂笔法 , 而且手下功夫也非同小可的 。 可能是限于天资秉赋 , 的是少了些爽朗 。 因是想到其逸事 , 作为京剧名票 , 张伯驹尽得余叔岩真传 , 然而天生声音小 , 剧场前三排即听不清 , 因有“蚊子老生”之名 。 余叔岩曾说 , 若张伯驹声音好 , 他就不会倾囊相授了 。 艺术很难尽善尽美 , 免不了留些遗憾 , 有时 , 遗憾却恰成风格 。
近年来 , 不断看到一些人写字 , 重重按下笔 , 平铺刷过 , 还自鸣得计得力 , 倒真是令人遗憾了 。

菁芜是什么意思,菁芜是什么东西,原来答案就在

文章插图

蔡邕《九势》云:
藏头护尾 , 力在字中;下笔用力 , 肌肤之丽 。 故曰:势来不可止 , 势去不可遏 。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
盖书 , 形学也 。 有形则有势 , 兵家重形势 , 拳法重扑势 , 义固相同 , 得势便 , 则已操胜券 。
“势”在书学中至为重要 。 魏晋书论中 , 有蔡邕《九势》、卫恒《四体书势》、索靖《草书势》 , 以及传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等 , 虽多见“势”字 , 实似一种文体之名 , 与“状”类似 , 形容、描述之意也 。 然而现在我们说的势 , 首先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毫无疑问 , 来于“形”;有形必有势;而势有大小轻重缓急之别 , 书法中的势是运动感、力量感、节奏感 。 而运动感、力量感、节奏感 , 生于“法”;合乎笔法之书 , 才会产生有审美意义的运动感、力量感、节奏感 。 李剑舟在《基础书法学》中曾说:“长者流 , 短者稳 , 肥者实 , 瘦者韧 , 方者刚 , 圆者柔 , 燥者涩 , 润者滑 , 藏者劲 , 露者妍 , 浓者庄 , 淡者活 , 这种种的形态和种种的势 , 无不导源于正侧、提按、疾徐、折转、顺逆等笔法 。 ”“形”、“势”如刃之与利 , 二者不可分割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