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芜是什么意思,菁芜是什么东西,原来答案就在(20)


一般来说 , 运动感 , 求疾速 。 生长、运动是生命的特征 , 疾速运动则是生命力强的表现 。 所以 , 疾速是势的表现 。 孙过庭《书谱》说:“心不厌精 , 手不忘熟 。 若运用尽于精熟 , 规矩谙于胸襟 , 自然容与徘徊 , 意先笔后 , 潇洒流落 , 翰逸神飞 。 ”张怀瓘《文字论》说:“气势生乎流变 , 精魄出于锋芒 。 ”苏轼说:“作字要手熟 , 则神气完实而有余韵 。 ”总之 , 字须求速 。 在瞬息万变中 , 展示生命之美 。 然而 , 求速并不是不计其他 , 一味求速 。 流星倏忽 , 不见其力;泡沫乍破 , 难睹其美 。 笔法中必于迟中见速 , 于速中见迟 , 才能在运动感的同时 , 有力量感和节奏感 , 总之曰有生命感 。 王羲之说要“十迟五急” , 自是中肯之论 。 姜夔《续书谱》说:“迟以取妍 , 速以取劲 。 必先能速 , 然后为迟 。 若素不能速而专事迟 , 则无神气;若专务速又多失势 。 ”“专务速” , 唯见其浮飘 , 不见其力量 , 所以失势 。 比如车船运行 , 固求迅速 , 然而必在档位、必有制动 , 才有实际意义 , 否则脱档不能运行 , 而制动失灵 , 只能酿成事故而已 。 怀素《自叙帖》大概是最疾速的作品了 , 前人有“笔下唯看激电流 , 字成只畏盘龙走” , “忽然绝叫三五声 , 满壁纵横千万字”的描述 , 然而处处得力得势 , 在疾速的动行中 , 始终保持着精微 , 这就是“法”的底线 。 “法”的作用当然本质上是要求迟、要求精细的 , 在这一严格限制之下 , 才会有疾速的审美意义 。 至于法度如何限制 , 又如何保障 , 实际上已见前述 。 笔法是一个系统 , 而不是一项项孤立的条文 。 如果不避绕舌 , 可以简述如:一要不露尖 , 露尖则支离;二要转折得宜 , 使节节得力;三要收束停当 , 气息不断;四要回环鼓荡 , 饱满浑厚 , 等等不一而足 , 自有言所不尽 , 全靠学者体悟 。 总而言之 , 不浮滑的疾速 , 才能不失势 , 才有意义 。
物理学中的势 , 往往是相对位置改变形成的 。 在重力作用下 , 相对位置高者有势;在弹性作用下 , 常态位置改变者有势 。 书法中的布白之妙 , 位置之巧 , 本质上也是营造其势、彰显其势 。 郁锡璜《餐霞书话》云:“尝观蛇之噬人也 , 必先弯曲其首;猫之捕鼠也 , 必先俯伏其身;无它 , 蓄势焉耳 。 故书家于临池时 , 笔酣墨饱 , 鼓其腰 , 弯其背 , 以蓄其势 。 蓄势间 , 不假思索 , 一若已将通幅章法安排妥帖 , 然后握管疾书 , 如三峡下水之舟 , 一帆风顺 , 瞬息千里 , 若有神助也 。 ”写字 , 小到点画 , 大到篇章 , 皆是一张一弛 , 一呼一吸 , 不断地蓄势、发力 , 蓄势、发力……字才能活活有生气 。 而每一次蓄势、发力 , 都是法的体现 。 所谓法者 , 也正是不如此不能蓄势发力 , 积久成律而形成的 。 力量感的积蓄和暴发 , 就“形”而看 , 无外乎顺逆 。 顺其势 , 则如飞流直下 , 一泻千里 。 前人有云:“字里金生 , 行间玉润 。 真则字终意不终 , 草则行尽势不尽 , 其得书之趣矣 。 ”字终意不终 , 行尽势不尽 , 说的正是连续性 。 又有“一笔书”的说法 , 张怀瓘《书断》称:“伯英章草 , 学崔、杜之法 , 因而变之以成今草 , 转精其妙 , 字之体势一笔而成 。 偶有不连 , 而血脉不断 , 及其连者 , 气候通其隔行 。 ”张芝书迹不多 , 而王献之可视为是最早探索“一笔书”者 。 以《鸭头丸帖》、《十二月帖》来看 , 差不多就是“一笔书” , 而能做到“气候通其隔行”的 。 顺势连属中 , 牵丝为常用的方法 。 如《十二月帖》中“复不得相未复”等字 , 字字相连 。 《中秋帖》即为米芾选临此帖而成 , 也强调了这种牵丝映带 。 如果对比二者 , 似觉《中秋帖》有些像是一路花拳 , 其力量感逊于《十二月帖》 。 这说明米芾虽然笔法纯熟 , 然则力量蕴蓄及暴发上 , 都是逊于王献之的 。 他在运用牵丝时 , 没有充分创造牵丝的条件 , 使牵丝有充足的理由和根据 。 而这充足的理由和根据 , 就从“逆”中来 , 由手势造成的力量感而来 。 比如两帖中的“人何”二字 , 《十二月帖》“人”字两笔 , 直曲对比 , 且捺画弧度大而开张之势强;捺画极力外拓之后 , “何”字首笔斜势承接;“何”字末笔 , 仍极力外撑 , 使中宫鼓荡 。 相比之下 , 《中秋帖》手势无此丰富 , 字的动势也明显不足 。 这于点画 , 则是势之大小;于内心 , 则是风度、气象之别 。 高华的气度与微妙的笔法就是这样二而为一的 , 因此 , 斤斤于点画之间 , 即使临摹功夫如何超群 , 也写不出真正精微的字 , 也不能真正体现精微的笔法 。 而精神、气度与法度相融的结果 , 就是经典 , 就是笔法 。 王澍《论书剩语》中有两段话 , 可以参看回味: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