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芜是什么意思,菁芜是什么东西,原来答案就在(22)


因而 , 尽势尽力 , 不是声嘶力竭 , 而是留有余地 。 有大力者 , 举重若轻;力不足者 , 动静失控 。 米芾《海岳名言》论写大字云:“世人多写大字时用力捉笔 , 字愈无筋骨神气 , 作圆笔头如蒸饼 , 大可鄙笑 。 要须如小字 , 锋势备全 , 都无刻意做作乃佳 。 ”写小字 , 则力有裕余 , 才能“锋势备全” , 此正留有余地 , 含蓄之意也 。 陈献章的话更明白一些:
予书每于动上求静 , 放而不放 , 留而不留 , 此吾所以妙乎动也 。 得志弗惊 , 厄而不忧 , 此吾所以保乎静也 。 法而不囿 , 肆而不流 , 拙而愈巧 , 刚而能柔;形立而势奔焉 , 意足而奇溢焉 , 以正吾心 , 以陶吾情 , 以调吾性 , 吾所以游于艺也 。
“放而不放 , 留而不留” , 言书也;“得志弗惊 , 厄而不忧”又不仅言书也 。 心性进一层 , 书道方能进一层 , 所以书如其人 , 岂泛泛而言者乎 。

菁芜是什么意思,菁芜是什么东西,原来答案就在

文章插图

王僧虔曰:“书之妙道 , 神采为上 。 ”张怀瓘曰:“深识书者 , 唯见神采 。 ”然而究竟什么是神采 , 却很难一句话说清 。 如果酷嗜西人治学方法 , 会给神采下定义 , 并论列实现的途径 。 这其实是公公背儿媳妇过河 , 下力不讨好的事 。 好像启功说过 , 甜之一味 , 只要一尝 , 立刻就知道了 , 但要说清楚什么是甜 , 那就恐怕写一本书也未必奏效 。
文艺之道 , 终究靠自证自悟 , 然而又不能不说 。 强以言之 , 则有两个层次 。 其一 , 是人 。 有神采的人才能写出有神采的字 。 其二 , 是技 , 有技术的人才能写出有神采的字 。 而人与技 , 在神采这个层次上 , 是不可分割的 。
人之一生一世 , 异于禽兽者几希 。 生老病死 , 转舜即逝 。 即便成为伟人 , 管领江山 , 与成为凡人 , 打柴牧羊 , 差别其实并不大 。 所以 , 成不成书法家 , 更是无所谓的事情 。 然而 , 一生虽短 , 而差不多所有人却不愿苟活 , 总希望活出点意思来 。 这意思 , 如果撇开政治、经济、文化地位 , 回到人本身 , 则气质、风度就很重要了 。 魏晋人生于离乱之中 , 每感生命无常 , 就从本身出发 , 追求不朽 , 因而其文学艺术 , 格外散发出生命的光芒 。 而其气度 , 反映于书法 , 则后人拈出一个“韵”字概之 。 气韵 , 由是成为书家的理想 。
蔡襄云:
书法惟风韵难及 。 虞书多粗糙 , 晋人书 , 虽非名家亦自奕奕 , 有一种风流蕴藉之气 。 缘当时人物 , 以清简相尚 , 虚旷为怀 , 修容发语 , 以韵相胜 , 落华散藻 , 自然可观 。 可以精神解领 , 不可以言语求觅也 。
“以清简相尚 , 虚旷为怀 , 修容发语 , 以韵相胜 , 落华散藻 , 自然可观”这样的话 , 值得一读再读 , 每读道一声好 , 个中意思 , 尽于此 , 多说都是赘语 , 正因其“不可以言语求觅也” 。 据说俞平伯先生上宋词赏析课 , 常常是读一遍 , 之后说:好 , 真好!个中意思 , 也尽于此 。
黄庭坚云:
两晋士大夫类能书 , 右军父子拔其萃耳 。 观魏晋间人论事 , 皆语少而意密 , 大都犹有古人风泽 , 略想可见 。 论人物要是韵胜为尤难得 。 蓄书者能以韵观之 , 当得仿佛 。
谢赫《古画品录》论绘画六法 , 以“气韵生动”为根本 , 可谓真知灼见 , 千秋不移 。 中国文艺 , 讲究知人论世 , 如苏轼云:“古人论书 , 兼论其人生平 , 苟非其人 , 虽工不贵 。 ”从大的方面说 , 人的品德也是要论的 , 个别情况下 , 不因人废艺 , 那只是一种宽宥而已 。 也许中国人对伦理是有点近于偏执地重视 , 然而 , 如果人物不美 , 艺术还有什么值得珍惜呢?即不论品行 , 至少 , 风度是一定要论的 , 因而书法还是以文人为正宗 。 这并不是说非文人德行有亏 , 而是所谓文 , 正是理想化的修饰 , 人之所祈向也 。

相关经验推荐